常识 | 革命之道德 |
释义 | 《革命之道德》又名《革命道德说》。近现代章炳麟著。发表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报》第八号。总结戊戌变法失败以来的历史教训,得出“知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据”的结论。认为道德之兴衰,决定此革命的成败,故“道德废堕者,革命不成之原”。强调“革命道德”的极端重要性。提出“革命道德”的原则是“非为一己而为中国”,为此,须摒弃“富贵利禄之心”,甚至牺牲个人生命;须履行“知耻”、“重厚”、“耿介”、“必信”等行为规范。以为道德与人们的职业相关,从人们的职业地位分析道德水准的高下,称:“自艺士以下率在道德之域,而通人以上则多不道德”。“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愈远。”又指出“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进而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既批评当时革命党人“道德腐败”、“没于利禄”对事业的危害,又强调革命党人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表明作者倡言“革命之道德”是直接为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服务的。对五四前的“道德革命”有一定的影响。收入《章太炎全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