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
帝舜之臣,皋陶之子。也作“伯翳”、“柏翳”。《尚书·舜典》记载:舜说,“谁能替我掌管山林川泽草木鸟兽?”众人都推举伯益,于是舜便命伯益为虞官。《史记·夏本纪》记载,伯益曾协助禹治理洪水,禹登帝位后推举伯益担任政事,后来禹死的时候,“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河南登封县东南)。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认为:“伯益是较早融入华夏族的又一个夷人分支。”“据说,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音之转,当是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传说,禹在年老的时候,也曾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大家先举荐皋陶;因皋陶很快就死了,又举荐伯益。但禹在暗中却培植他儿子启的党羽和势力。等到禹死之后,启夺取了禹原来的职位。‘益干启位,启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