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靖难之役 |
释义 |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明初由于皇族内部矛盾而发展为争夺皇位的一次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北方诸王镇抚诸塞,主持军务,拥有很大势力。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死,因长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他鉴于北边诸王位尊权重,威胁皇权,决定削藩。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爵位,同时派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监视燕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起兵北平(今北京),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经过三年内战,建文四年六月,攻破京师(今南京),当时宫中大火,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燕王朱棣即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因建文四年为壬午年,故又称此次事变为“壬午之变”。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抗建文帝事件。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封为燕王,都北平(今北京),享有元朝宫室。他“智勇有大谋”,明惠帝朱允炆与他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在削夺周、齐、湘、代、岷王后,就以防边为名,调燕王府的护卫屯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并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以谢贵为都指挥史,在北平监视朱棣。还在山海关、临清(今属山东)练兵。于建文元年(1399)六月密令张信逮捕朱棣,但张信告密,朱棣便令其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阴置八百勇士入府守卫。七月齐泰派人往逮燕府官属,朱棣密令张玉、朱能设计杀死张昺、谢贵,并率兵攻夺九门,控制北平,起兵反抗。他援朱元璋《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话为理由,声称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变乱祖法,需举兵诛讨以“靖难”,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明王室皇位之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出师,很快攻下居庸关、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永丰(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既扫平北京外围,又可补充兵力。这时明政府元功宿将已被朱元璋杀得所剩无几,只得起用年老的耿炳文率兵十三万征讨。但在雄县和滹沱河北岸被燕军大败。惠帝令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李景隆“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常习兵见阵”(《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李景隆到德州,收集耿炳文败亡将卒,并调各路军马五十万,进驻河间。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笑曰:“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一是为将政令不修,上下异心。二是北平早寒,南卒穿葛布衣,不能披冒霜雪,而且军无足粮,马无余草。三是不量险易,深入趋利。四是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盛而刚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乱。五是队伍松弛,号令不严,喜听奉承阿谀,专任小人。李景隆五败俱备,必然失败。”于是采用诱李景隆出攻北平,乘机消灭的策略。就率兵救援被辽东军攻围的永平(今河北卢龙)。因围永平的吴高已退保山海关,朱棣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联合宁王。临行叮嘱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炽,李景隆来攻时,坚守不出战。李景隆闻朱棣去大宁,便率师直趋北平。朱高炽坚守,李景隆一筹莫展。朱棣合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共八万人,于十一月四日回师救北平,在北平郊外与朱高炽内外夹攻李景隆,李不能支,便连夜逃回德州,南军随之溃亡。 建文二年(1399)四月,李景隆又率兵六十万进抵白沟河,南军大败。李景隆逃往济南,在济南又被朱棣亲率精骑打败。朱棣便列兵围城,南军都督盛庸与山东布政使铁铉的奋力防守,朱棣三个月未能下,便撤师回北平。惠帝见李景隆无能,便用盛庸接替李景隆为大将军,提升铁铉为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事。九月,命盛庸率师北伐,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燕军。 建文三年(1401)三月至十一月,朱棣率兵先后败南军于滹沱河、夹河、真定、藁城、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河北郡县多降。燕王起兵三年来,转战北方,屡获胜兵,但城池“旋得旋失”,保住无几,兵士战死的也很多。南军则人数众多,分布各要地。又获情报:因惠帝对太监约束甚严,太监皆不满,密谋拥戴燕王,遂密告燕王金陵空虚,宜乘机急取。燕王也感到连年用兵,遥无止期,决定临江一决,直趋金陵。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师大军南下。四年(1402)四月,与南军战于灵壁,大捷。燕军士气大振。朱棣率军下扬州、高邮、仪真、通州、泰州等地。京师惊恐,惠帝派人与燕军议和,许以南北分据为条件,燕王拒绝。燕王命都指挥吴庸集高邮、通州、泰州船于瓜州渡江。盛庸诸将迎战,大败。十三日燕王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迎降。惠帝遂闭门自焚死(一说从地道出走,做了和尚,游于滇、黔)。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便是明成祖。 这场战争,历时四年,使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这场战争南军失败,朱棣取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双方统帅的能力悬殊。燕王朱棣有谋略和作战经验,南军的李景隆却素不知兵,寡谋而骄,如朱棣所说,有兵法五败的致命弱点,不是朱棣的对手。总指挥兵部尚书齐泰,也无实践经验,仅是纸上谈兵。他为躲避燕兵的追捕,逃亡时竟用墨染黑白马,以致马出汗墨退被燕军认出而就擒。二、双方对兵士的爱惜不同。南军不爱惜兵力,所到之地都让军士掘堑作垒为营,军士通霄不得休息,工事作完,天也将明,又得行军,所以临阵之际,卒先疲困。而“燕王行军扎营,不挖堑筑垒,分布队伍列阵为门,敌不敢犯,故将士至营即得休息自便,暇则射猎周览地势,得禽辄颁将士,每拔破垒,悉以所获财物赉之,人乐为用”(《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三、南军队伍的调遣不当,贻误战机。如在齐眉山战役中,双方在肥水相持,面临决战的关键时刻,惠帝左右的一批廷臣,竟认为燕军失败就要北归了,京师不能没有良将,而把徐辉祖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战斗力,坐失战机,以致灵壁大败,兵力日衰。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