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陶侃
释义 陶侃(259—334)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士行。吴亡后,徙家寻阳(治今湖北黄梅西南)。少孤贫,初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察孝廉。荆州刺史刘弘辟为南蛮长史,先后平定张昌、陈敏之乱。琅邪王司马睿以为奋威将军,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杜弢乱起,被左将军王敦表为荆州刺史。弢平,敦忌其功,转为广州刺史。在州无事,恐过于优逸,朝夕运百砖于室内外。太兴初,进号平南将军。王敦举兵反,诏以本官领江州刺史,寻转都督、湘州刺史。敦平,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苏峻、祖约起兵反晋时,为平南将军温峤等推为盟主,共讨破之,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迁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后将军郭默矫诏袭杀江州刺史刘胤,即进兵讨斩默。晚年深以位高权重自惧,不预朝政,屡告老归国。咸和九年(334),以疾上表逊位,将归长沙,寻卒。在军四十一年,善决断,有政绩,恶浮华,不喜清谈,常勉人惜分阴,造船时竹头木屑皆储藏备用,为后世推重。

陶侃  259—334

东晋将领。字士行,本鄱阳人(今属江西)人,后迁至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早年孤贫,为县小吏。后由鄱阳孝廉范逵荐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今安徽枞阳县)令,渐升为南蛮长史,江夏(今属湖北)太守。曾先后镇压荆、湘一带的张昌、杜弢反晋武装,任荆州刺史、宁远将军,出镇武昌。因被大将军王敦所忌,迁广州刺史。王敦叛乱平定后,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兼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事刺史如故。苏峻、祖约起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市),他被推为盟主,与庚亮、温峤率兵平定叛乱,收复建康,升为太尉,成为当时东晋政权最重要的军事将领。陶侃的一生主要率军征战,屡建奇功,《晋书》评之“在军四十一载,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又生性聪敏,勤于吏职,他经常对人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是自弃也。”今枞阳县城内尚存有陶侃洗墨池、惜阴亭遗迹。陶侃生活简朴,善于节约,办事细致入微。在荆州时,军队造船,留下木屑、竹头,他命部下保存起来,后遇积雪始睛,厅前尚湿,以木屑撒地;桓温伐蜀,又利用竹头作丁装船,众人始知其用心良苦。在广州时,陶侃朝夕运甓,以励意志,广为世人称道。
相关词:
  • 陶侃母(生卒年月不详)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