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一层楼 |
释义 | 《一层楼》清尹湛纳希著。一卷,三十二回。约成书于清同治九年至光绪十八年(1870—1892)间。以一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和丑恶,展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要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书中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以及进步的社会历史观点。认为世界万物的生存变化都有自身的定数,“万物皆遵其时令而生长”,人不能左右,神仙亦无可奈何。指出事物都是变化的,“世界何物最长远?”“我看凡物都不长久。”认为高楼和方寸之木的高低、礼与食的重轻等关系都是有条件的。在性和情的关系上,认为“凡天地之间,物各有其性,既有其性,莫不形于情,情者性之所自发也,然情之所发则不一”。在君臣、父子、夫妻、男女等方面对封建道德作了大量的揭露和抨击,要求婚姻自主。为研究蒙古族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有布和贺希格的开鲁“蒙文学会”1939年石印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蒙文本和1963年出版的汉文本。 一层楼蒙古族小说。尹湛纳希著。三十回。小说以蒙古族上层社会“贲侯府”、“忠信府”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璞玉和炉梅、琴默、圣如的爱情故事。炉梅和琴默是璞玉的大母亲金夫人的侄女,圣如是忠信府贲侯的外甥女,三人都与璞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璞玉的祖母、贲侯和金夫人三人,私下里分别将三位姑娘与璞玉订了亲。而璞玉则一心爱着炉梅。最后,贲侯为了巴结大官僚,毁弃婚约,让璞玉娶了节度使的女儿苏姬为妻。两年未到,苏姬因病去世。三位姑娘也早已各奔前程。续作《泣红亭》则以璞玉寻找炉梅、琴默、圣如的下落开始,写璞玉与炉梅、琴默在苏杭巧遇;圣如未婚先寡,后由金夫人做主,与璞玉订婚。故事以璞玉娶三个妻子的大团圆结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了由甲乙木翻译的《一层楼》汉译本。 一层楼书名。蒙古文章回小说。清尹湛纳希著。三十二回。成书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贵族世家为背景,写四个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描写生动,语言典雅。笔法深受内地章回小说,特别是《红楼梦》的影响。书中有许多韵文,在蒙古诗歌基础上加进汉诗格律对仗形式,独创新体。现有蒙、汉文本行世。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