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陈抟
释义 陈抟(?—989)五代末宋初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四川安岳)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清虚处士、木岩道人。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隐迹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居华山。与道士谭峭为友。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谢辞不就。北宋太平兴国间,受太宗召见,赐号希夷先生。长于《易》,据《易纬乾凿度》“太乙下行九宫”之法,作《先天图》、《河图》和《洛书》,以论无极、太极及宇宙衍化。谓万物一体,于万物之上,有“一大理法”主宰其间。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才传邵古,古传邵雍。又有《太极图》(一说《无极图》)传世。穆修以之传周敦颐。其学经周敦颐、邵雍推演,其河图与无极太极论为宋代理学与《易》学象数来源之一。一说刻于华山石壁之《太极图》,即其所作。周敦颐《太极图说》、朱熹《易本义图说》,或本于此。所著《阴真君还丹歌注》,收入《道藏》。
陈抟(?—989)五代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据《宋史》记载,为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为普州崇龛(今重庆潼南西境)人。早年习儒,熟谙《诗》、《书》、《易》、《礼》,博通百家之言,有济世从政之志。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转而学道,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达20余年。后移居华山云台观,与隐士吕嵒、李琪、谭峭等为友。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召问以炼丹飞升之术,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尝从邛州(今四川邛崃)天庆观道士何昌一学锁鼻术,能长睡数月不起,世称“隐于睡”者。又从麻衣道人学《易》,精于象数。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初,奉旨入阙,谏以“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太宗敬重之。太平兴国九年(984)再次诏见,赐号“希夷先生”。长于诗文,工行草。为道教史上承先启后之重要人物。其贡献为:(1)摒除符箓丹鼎,主张并躬行内丹修炼。著《指玄篇》八十一章,阐明内丹之道。张伯端《悟真篇》云:“真人授我《指玄篇》”,真人即指陈抟。相传他作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2)以道教思想为本,融摄儒、释,会通三教。其内丹修炼主张性命双修,重在修心养肾。云:“心即佛之道”,“肾即仙之道”。又撰《观空篇》,阐述五空之说,援佛入道,尤其明显。(3)在易学方面,邵伯温称,“不烦文字解说,止有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为象数图书派。其象数学经邵雍继承并发展成先天象数学;其图书学经穆修传至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为宋代理学开山,影响颇大。卒于华山莲花峰下。著作颇多,然大部佚失,《道藏》中收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题名为陈抟所作。

陈抟  ?—989

五代宋初道士,养生家。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属安徽毫县)人。生于唐末,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拨乱济世之志。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仕,隐居武当山,后移华山云台观,少华石室,研习《易经》和养生术。与华阴隐士李琪、关西逸人吕洞宾为友。他善解人意,知人祸福,又善睡,常百余日不起。他以山水为乐,屡辞征召。显德三年(956),后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他固辞不受。宋太平兴国(976—984),他曾两度至京城,宋太宗恳求济世安民之术,他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为太宗所赏识,赐号希夷先生。他著有《无极图》,此为宇宙生成图式,《先天图》,为六十四卦图式。他认为万物一体,只有一大理法超于万物之上,宣扬一种神秘主义。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的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他对于《老子》、《庄子》还丹之事颇有研究,其《指玄篇》八十一章,即言导养和还丹之事,并创坐式导引,称“十二月功”。他精于易学,所著《龙图序》,讲述八卦、象数之学,阐明了龙图未合,既合的变化,宣扬了神学目的论和天人相通说,奠定了先天象数学的思想基础。陈抟著述颇多,著有《易龙图》、《九宝指玄篇》、《人伦风鉴》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六百余首,均亡佚。现存题名为陈抟作品的有《阴真君还丹歌注》收入《正统道藏》,《易龙图序》收入《安岳县志》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1: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