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陈与义 |
释义 | 陈与义(1090—1138)宋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去非,号简斋。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曾任太学博士等官。金兵陷汴京,避乱南下,绍兴元年(1131)到达行都绍兴(今属浙江),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工诗,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后期主要学习杜甫,抒写家国之感,伤时念乱,悲壮苍凉。亦能词。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宋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及第,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1122)擢太学博士,六年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除司勋员外郎,旋擢符宝郎。是年坐王黼罢相之累,谪监陈留酒税。靖康之难,避乱襄汉,转徙福广等地。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达行在所会稽,除兵部员外郎。二年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三年除试尚书吏部侍郎兼侍讲。四年改试礼部侍郎,是年八月除徽猷阁直学士,出知湖州。五年入为给事中,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六年复为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院,除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除左中大夫、拜参知政事。八年以病退,再知湖州卒。其前期诗作风格清新明快,惟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为代表。南渡后身经乱离,感时抚事,慷慨激越,于杜甫诗尤有会心,诗风一变而为“气势浑雄,规模广大”(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四),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伤春》、《登岳阳楼》、《巴丘书事》、《牡丹》等诗,皆“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三),上继杜甫、下启陆游,开宋诗新气象。其诗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故方回以其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词作今存十八首,代表作《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等,前人评为“语意超绝,可摩东坡之垒”(沈雄《古今词话》)。著有《简斋集》、《无住词》。生平见宋张嵲《陈公资政墓志铭》(《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今人白敦仁撰《陈与义年谱》,材料详实,可资参考。 陈与义 1093—1138南宋诗人。字去非,号简斋。其先本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因官迁洛,故为洛阳(今属河南)人。儿时为文即冠绝流辈。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谪监陈留酒税。金兵陷汴京,南下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夏至行都绍兴(今属浙江),迁中书舍人,兼管内制。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为参知正事。八年十一月,病死于乌墩之僧舍。与义为人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待人谦和而内刚不可犯。工于作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作诗宗法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与陈师道。晚年身历国家破碎之痛,流离颠沛之苦,多伤时念乱之作,风格沈郁悲壮。又能词,所作不多,但语意超绝,有东坡词作清旷气。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