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陆修静 |
释义 |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东)人,字元德。道士。幼习儒书,旁究象纬。早年弃家修道,好方外游。后隐庐山,专精教法。泰始三年(467)奉命赴建康,居崇虚馆广收道经,辨别真伪,集经戒、方药、符图等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七年,又撰定《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致力于南朝天师道的改革,吸取佛教思想、仪节,创立比较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以“礼拜”、“诵经”、“神思”三法,“洗心净行”。卒谥简寂先生。北宋宣和年间封为“丹元真人”。门徒有孙游岳、李果之等。有《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陆先生道门科略》、《道德经杂说》、《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等。 陆修静(406—477)南朝刘宋道士。字元德,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笃好文籍,通儒学、图谶,旁及佛典。早年弃家,入云梦山修道,好方外游。元嘉末(453)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卖药,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请他入宫讲道。太后王氏,雅信黄老,为执弟子礼(一说固辞而去,未见太后)。后避太初之难,离京南游,至庐山筑道观,隐居修道。泰始三年(467)应诏再至建康,明帝躬自问道,于北郊天印山(即方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后与弟子长期整理道经,弘扬道教,“道教之兴,于斯为盛”(《道学传》)。其道教思想“祖述三张,弘衍二葛”,以天师道融摄“灵宝”、“上清”等派,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南天师道”。他对道教的贡献有:(1)整顿道教组织。天师道教徒,一般都是全家信道,称为“道民”。道民均有道籍,登录姓名、年龄等,称“宅录”。因长期死者不销,生者不报,至有“百岁男童,期颐处女”。为此制定每年三会日(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道民须到治所“落死上生”,核实道民人口。又禁道官自行署职,严格实行道官升迁制度。(2)编整道经。在崇虚馆广收道经,加以编整甄别,集经戒、方药、符图等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泰始七年,编成《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其分类方法亦为后世道藏所遵奉。(3)制定斋戒仪范。认为斋醮用以清静身、口、心三业。通过礼拜、诵经、思神,可以洗心洁行,达于至道。他编定斋戒仪范百余卷,使道教的礼仪斋醮更臻完备。卒于建康,归葬庐山,谥曰“简寂先生”,其修道故居称“简寂观”。北宋徽宗时,封为丹元真人。著述颇丰,今存有《陆先生道门科略》、《灵宝经目录》、《洞玄灵宝五感文》、《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授度仪》、《步虚词》等。南朝道教得到官方承认,并得到较大发展,陆修静起了重要作用。 陆修静 406—477南朝宋道士、道教理论家。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人。年轻时弃家远游,卖药为生,潜心修道。后隐于庐山,专研于道教经典,学问渊博。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被礼请至建康崇虚馆整理道经。撰写《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他又根据封建宗法思想,吸收佛教仪式,制订出新道教斋戒仪式,称“南天师道”。卒后,谥简寂先生。北宋徽宗时,被尊为丹元真人。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