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一多 |
释义 | 一多中国哲学术语。指本体与万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按传统解释,此四句系陈述从一至多的宇宙生成之次序。三国魏王弼《老子注》四十二章:“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即万物是由“一”所派生,“一”所以能统万物,因为“一”是无,是万物的精神性本体,把“一”看成是凌驾于多之上的绝对抽象物。认为只有以“一”统众,以“一”治多,才可以大治天下。唐法藏以“一全是多”、“多全是一”(《华严义海百门》)的命题,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此种认识方法,说明“一心”为“一”,由“一心”所派生的万物为“多”。南宋朱熹提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不仅视太极(“一”)为万物的本体,且认为太极(“一”)遍存于万物中,万物均为太极的体现。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则肯定一般(事物所具有的道理)寓于个别(具体事物)之中。 一多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指整体和部分、一般与个别、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佛教华严宗提出“一多相容”的命题,最早以“一多”作为一对范畴使用,法藏《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说明“一全是多”、“多全是一”的总体与个别的关系。“总”(指“一”)与“别”(“多”)相依的关系正是“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但也指出“一中多,多中一”个别之间的相互包含的关系,即是“有一即有一切,却一即却一切”(《华严经·探玄记》)。又认为个别部分不同于总体,“多即非一是别相”。华严宗的这一观点对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说颇有影响。北宋邵雍、周敦颐皆以“太极”为“一”,由“太极”而派生天地万物。邵雍说“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观物外篇》)。周敦颐也说:“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通书》)二程认为“理”便是“太极”也是“一”。强调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遗书》卷二上)。南宋朱熹说:“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言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又说:“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朱子语类》卷十八)从而论述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明清之际方以智汲取、改造华严宗的“一多”观点,说:“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此乃真一贯者也。……若为一贯所得,是为‘死一’,非活一贯也。”(《一贯问答》)认为离开无数的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的事物(“多”)的那种绝对抽象、超然的“一”是不存在的。这是对“一多”范畴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