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门下省
释义

门下省 

官署名。秦、西汉有侍中之名,但无寺省之设。东汉始设侍中寺,晋称门下省,为皇帝侍从机构,以备顾问。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权力愈重。隋唐时,与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成为中央政权的核心。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称“东台”、“鸾台”,唐玄宗又改称“黄门省”,后复旧称。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又曾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因时而异。侍中即为宰相。五代时以门下侍郎为宰相。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制,又复其审查诏令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二省并而为一。元废。

门下省官署名。魏、晋、南朝初期为门下诸省的泛称。门下即黄门之下,其署设于宫禁中,其官得出入宫禁,为皇帝的亲近侍从官员。东汉有门下三寺,即中寺、东寺、西寺。三国魏、西晋门下设侍中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员,与散骑省共平尚书奏事,有异议可以驳奏。东晋时增设西省,以供禁军直宿,遂有“门下三省”之称。当时移中书省纳奏、拟诏、出令之职归门下之散骑省。南朝宋改散骑省为集书省,主掌图书文翰之事。南齐、梁、陈门下省成为侍中省专称,除领内侍诸署、侍奉皇帝生活起居、顾问应对、谏诤纠察等侍从本职外,兼出纳、玺封诏奏,地位渐与中书、尚书比肩。其官上亲皇帝,下接百官,官显职重,多选亲近及美姿容者为之。时号侍中为“门下”,侍郎为“小门下”,或以宰相目之。北魏、北齐亦置。隋初废西省,以集书省并入门下省。大业三年(607),并置尚书、门下、内史、秘书、殿内五省,以原隶门下省之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五局划归殿内省,门下省自是专掌侍从谏诤、审议政令。唐武德三年(620),定制为受命于皇帝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与中书、尚书并号三省,共理军国政务,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诏令,副署后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如有异议,可批改驳还;审阅各种上行文书,驳正违失,提出建议后交中书省进呈皇帝。设侍中二人为长官,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同为宰相,门下侍郎二员为次官,参议朝政。玄宗以后侍中不常置,省务常由侍郎主持。名称在唐代变动不常,先后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名,至开元五年(717)复旧名,此后相沿不改。辽代为南面官署,但已非中枢机构。北宋前期,掌印玺、亲祀、朝会版位,外官及流外考校、覆奏、文武官母妻叙封等赞相礼仪之事,侍中为其长官而极少实拜,其官皆为寄禄官,另置判省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官充任。太宗后期,恢复封驳诏奏之制,以同知给事中主其事,未几又设门下封驳司,隶银台司,如有封驳事则用门下省印。神宗元丰改制后,职掌受纳全国章奏案牍,依旨分送有关机构;审议中书省、枢密院所拟政令,驳正违失,送呈皇帝批准、玺封后颁下执行。虽设侍中为长官,阙而不授,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其职。南宋建炎三年(1129),与中书省合为“中书门下省”。金初亦置,正隆元年(1156)废。元世祖时,朝议复置,因阿合马等阻议,未设,皇帝祭祀时的礼仪官,仍沿用侍中、门下侍郎等名义,由他官暂摄。

门下省 

官署名。秦汉设侍中,无台、省的设置。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隋、唐均因袭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门下省为东台、光宅元年(684)又改东台为鸾台。中宗神龙元年(705)仍改称门下省,是唐朝最高审议机构。设门下侍中二人,正二品;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为侍中之副,职掌封驳审议。凡制令决策有不便者,则封还于中书省;认为其可行者,则转于尚书省执行之;凡臣下奏议有不合者,则予驳回。下设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职掌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职掌谏谕、侍从;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六人,从六品上。分掌侍从规谏等庶务。北宋初,门下省仅为主持朝仪之职。神宗后,复掌审议;元、明、清均不置门下省。参见“三省六部”。
相关词:
  • 中书门下省

门下省 

官署名。隋朝建立后,文帝废除北周的仿古官制,于开皇元年(581),建立新的职官制度。在中央设立门下省,与尚书、内史两省合称“三省”,是国家大政的中枢机构。门下省设纳言正三品,为最高长官,职掌朝廷大政的审议工作。
相关词:
  • 中书门下省

门下省 

官署名。宋承唐制,为中央最高国务机构之一,习称左省。门下省的主要职责,一是主“中外出纳之事”,受发通进奏状,对中书省、枢密院已奉旨批准的诏令文书、尚书省六曹(部)所上“有法式事”进行审核,无误者,则进请宝印,下发有关官司;有谬误应举驳者“大则论列,小则改正”。吏部拟六品以下职事官,经门下省官员引验审实,察非其人则论奏;迁改爵秩,加叙勋封,四选拟注、奏钞之事,有谬误则退送尚书省。二是“复刑部、大理寺所断狱案,审其轻重枉直,不当罪则以法驳正之”。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宋朝建国以来,“以秩高罕除”,以他官兼领者又实不任其事;副长官门下侍郎,宋初为寄禄官阶。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别置侍郎以佐之。”实际上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门下侍郎为执政。南宋时,建炎初复置参知政事,省门下侍郎不置;乾道中置左右丞相,省侍中不置。门下省的实际负责人,宋初用两制官一人,判门下省事。门下省所掌封驳权,亦移隶银台司。元丰改制,封驳权归属门下,给事中始正其职。给事中“分治六房,掌握中外出纳,及判后省之事”。门下省的办事机构由前省(亦称内省)、后省(亦称外省)组成。前省分房十一,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管“尚书省六曹二十四司所上之事”,“曰开拆房,曰章奏房,曰制敕库房,亦皆视其名,而受遣文书、表状,与供阅敕令格式、拟官爵封勋之类,惟班簿、本省杂务则归吏房”,后复置催驱房、点检房。后省分案五,即上案、下案、封驳案、谏官案、记注案。元丰改制后,三省共同进奏,门下省事惟有给事中的封驳权得以保留,因而议者认为门下洎殆为虚设,有并废之意。南宋建炎三年(1129),精简机构,门下省与中书省并为中书门下省。
相关词:
  • 中书门下省

门下省 

中书监、令在西晋时地位不断提高,权力不断增大。皇帝出于维护皇权的考虑,不得不提高左右某些侍臣的权势,以牵制中书。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中枢机构——门下省。该省的主要职官有:侍中四人,三品,秩比二千石,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为门下长官。给事黄门侍郎四人,五品,秩六百石,协助侍中掌奏文案、赞相威仪。散骑常侍四人,三品,秩比二千石,掌侍从规谏,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此外,还有员外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等职。这些门下省官员不仅出纳诏命,承递尚书奏事,还掌禁中禁令仪制、弹劾纠察,故门下省事实上成了管理国家机要事务及帝王威仪和安全的总机构。任侍中者皆皇帝信任之人,他们往往同时兼任其他要职,如贾充以尚书令加拜侍中,裴楷在晋惠帝时,任中书令加侍中。这说明西晋时,门下省长官的职权还没有与中书省、尚书省长官的职权完全分开。入拜侍中的人,可与中书、尚书长官共主朝政,故贾皇后专权时,欲扩大贾氏家族势力,将贾模由车骑司马骤升为散骑常侍,两天后又拔为侍中,与中书监、侍中张华,尚书令、侍中裴頠同掌朝政。侍中权重,其职为时人所重。贾充任侍中,媚上压下,无公正之操,朝野疾之,却无可奈何。侍中任恺遂联合中书令庾纯、侍中裴楷等大臣一起上疏,指斥贾充,使武帝差点儿让贾充出居关中。贾充因任恺“总门下枢要,得与上亲接”(《晋书·任恺传》),于己弄权不利,遂想方设法让武帝改任任恺为吏部尚书,从而削夺了他参与机要的权力,清除了阻碍自己乱政的拌脚石。尽管西晋时,在职权上侍中还没与中书监、令及尚书令截然分开,但其权力的增大,尤其是门下省的设立,意味着中书省的职权开始被分割,后代三省制的雏形,在此时开始出现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