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钱澄之 |
释义 | 钱澄之(1612—1693)明末清初安徽桐城人,初名秉澄,字幼光,改字饮光。明季诸生。黄道周弟子。弘光时,以马士英兴大狱,化名逃亡。隆武时授推官,永历三年(1649)改任庶吉士,次年授编修。两粤再失,披薙为僧,名西顽。旋里后返初服,改名澄之,筑室田间,以课耕著述终其身,自号田间老人。著《三国论》,力斥自来毁誉失平之弊,而为曹操辩诬。又言野史可信,高于国史。著有《所知录》、《田间易学》等。 钱澄之(1612—1693)明清之际学者。原名秉镫,字幼光,自号田间老人。桐城(今属安徽)人。曾辅助南明唐王、桂王政权,任吉安府(后改延平府)推事、翰林院庶吉士兼诰敕撰文。后辞官还乡。为学初从邵雍,讲求象数,兼及义理,并问《易》于黄道周,而实以朱熹为宗。认为河图洛书皆因《易》而生,非《易》由河图洛书而作。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 钱澄之(1612—1693)清文学家、学者。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号田间、西顽道人。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诸生。少与方文、方以智主本邑坛坫,又与陈子龙、夏允彝联云龙社,以继承东林。福王时,避阮大铖迫害,亡命走浙、闽,入粤。唐王时授吉安府推官,改延平府。桂王时,擢礼部主事。永历三年(1649)特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兼诰敕。忌者众,乞假间道归里。后因避祸,曾削发为僧,名幻光。治经精《易》、《诗》,又以庄子继《易》,以屈原继《诗》,著《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等以阐其旨。后方苞承其绪论,蔚为儒宗。工诗,自谓所拟乐府,以新事谐古词,胜于王世贞,五言宗汉魏,除学杜甫外,不作唐以后语,七言近体诗亦非长庆以下比。反映南明史事及行役艰险之作,最有价值。晚年家居,平淡得陶潜诗之长。古文亦工,多关时事。诗文有《藏山阁集》、《田间诗文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〇〇、《清史列传》卷六八、《国朝名家诗钞小传》、钱㧑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