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鄱阳湖之战 |
释义 | 鄱阳湖之战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一次战争。陈友谅称帝建汉后,不断与朱元璋交兵,但多次失败。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领兵北救韩林儿于安丰(今安徽寿县)。四月,陈友谅乘机统兵六十万围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侄朱文正死守洪都八十五天。七月,朱元璋率师二十万来援,陈友谅遂退至鄱阳湖迎战。当时,双方兵力悬殊。但陈友谅集巨舰为阵,行动不便;朱元璋多用小船,行动自如。朱军乘风纵火,陈军大乱,众多将领败死,陈友谅退守鞋山。朱元璋派兵封锁湖口,断陈友谅归路。八月下旬,陈友谅率众突围,中流矢死,全军溃败。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利用朱元璋出兵安丰(今安徽寿县)救援刘福通之机,亲自率领号称六十万大军,巨舰百艘,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八十余日未克。七月,得知朱元璋率兵回救洪都,随即撤兵到鄱阳湖迎击朱元璋。双方相遇于康郎山。朱元璋派戴德率一支军队屯于泾江口,以另一支军队屯于南湖咀,以阻遏陈友谅军队的归路,又派人调信州兵把守武阳渡,以防止陈兵奔逃。锁住鄱阳湖,呈瓮中捉鳖之势。陈军战舰皆高数丈,并几十艘用铁锁相连,旌旗樯橹,望之如山,朱元璋连战三日,几乎失败。不久,东北风大作,朱元璋利用陈友谅战舰连锁,动作不灵进退不利的弱点,便采取火烧战船的战术,派敢死之士驾上七艘装有火药和芦苇的船,看准风向,直冲敌阵,纵火焚烧,烧毁陈友谅战船数百艘,将士被烧和溺水而死者不可胜计。八月二十七日陈友谅也中流矢而死。其将张定边乘夜用小船载陈友谅的尸体及他的儿子陈理逃回武昌。双方在鄱阳湖激战三十六天,结果陈友谅全军覆没。此后一蹶不振,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陈理投降朱元璋。陈友谅建立的汉政权灭亡。这次战役陈败朱胜的原因,首先是军心向背不同。陈友谅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将士意见,士气日益低落,以至左、右金吾将军都投降朱元璋,陈友谅对此很气愤,便下令将所俘获的朱军将士全都杀死。朱元璋得知,则下令释放全部俘虏,伤者予以治疗,并命令今后一律不准加害被俘获的陈军将士。朱元璋的做法传到陈军,陈军士气跌落,而朱军因痛恨陈友谅而斗志高涨。再者陈友谅战略上无明确的战略计划,故在战争中东打一阵,西打一阵,采取“流寇式”的战斗方式,不能积蓄力量,抓住有利战机,以至劳师无功。又在战术上采用铁锁连战船方式,所以“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明史·陈友谅传》),而重蹈曹操火烧战船全军覆没的覆辙。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