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郭嵩焘
释义 郭嵩焘(1818—1891)清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为养知先生。道光进士。咸丰二年底(1853年初)随曾国藩办团练,从江忠源赴江西与太平军作战,曾建议编练水师。七年授编修,次年入直上书房。九年英法联军犯大沽,奉命赴津协助僧格林沁布防。同治元年(1862)授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署广东巡抚。后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绪元年(1875)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旋被派赴英国对马嘉理案表示“惋惜”,并首任驻英公使,主张“承认”侵入新疆的阿古柏政权。四年兼驻法公使。次年以病辞归,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在洋务派中,独树一帜。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路、矿,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遭到顽固派猛烈攻击,但对后来西学派代表人物薛福成、谭嗣同、严复影响甚大。对外交涉多采取协和态度。著有《礼记质疑》、《大学中庸质疑》、《订正家礼》、《周易释例》、《毛诗约义》、《绥边征实》、《使西纪程》、《养知书屋遗集》、《郭嵩焘日记》等,另编纂有《湘阴县图志》。
郭嵩焘(1818—1891)近代外交家、诗文家。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授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署广东巡抚。光绪元年(1875),授福建按察使,未上任,旋以兵部左侍郎充出使英法大臣。以受人掣肘不能堪,乞病归,在湖南讲学以终。嵩焘以熟谙洋务著称,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对盲目排外,当时颇遭顽固守旧者之攻击。余事为诗,用力于韩愈、苏轼颇深,律句亦工整,著有《养知书屋遗集》、《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周易释例》、《毛诗约义》等。今人辑有《郭嵩焘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四六、王先谦《兵部左侍郎郭公神道碑》及《玉池老人自叙》。

郭嵩焘  1818—1891

字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选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军进攻长沙时,他曾跟随江忠源守章门,并建议编练水师以守城。郭嵩焘因此被清廷论功授为编修。至京师后,入直上书房。咸丰九年(1859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天津时,郭嵩焘正随同僧格林沁在塘沽设防,因二人意见不合,遂辞去,被曾国藩任用为幕僚,筹划军中谋略。同治元年(1862年),任苏松粮储道,后转任两淮盐运使。次年,代理广东巡抚。当时太平军已逼近阳山,郭嵩焘与广东总督瑞麟派兵堵击,使太平军蒙受一定损失。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陷后,森王侯玉山至香港躲避,郭嵩焘与英国当局交涉后将侯玉山捕获后加以杀害。光绪元年(1875年),任兵部侍郎、出使英国大臣,兼出使法国。当时,英国翻译官马加理在云南因开枪击毙一人而被土著杀死,英国大使威妥玛以此为藉口向清廷进行要挟。郭嵩焘上疏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渎职,请清廷将其罢官。当时朝野舆论大哗,指斥郭嵩焘媚外。其后,他出使英国,因与副使刘锡鸿意见不合,便辞职回国,在城南书院主讲。郭嵩焘出使欧洲三年,经过多方考察,他认为西洋的长处,不仅在于船坚炮利,而制度文物也值得仿效。他曾上书李鸿章指出,中国人的观念有不可理解之处,西洋的鸦片本为大害,而中国士大夫甘心沉溺其中;一听到修造铁路,制造机器,就群情激愤。李鸿章也同意他的论点。此外,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左宗棠等,也都受到他一定影响。同治、光绪年间,内外大臣所倡导之“新政”,与郭嵩焘的积极宣传有一定关系。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