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邵伯温 |
释义 | 邵伯温(1057—1134)北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字子文。邵雍之子。亲接前辈司马光等,所闻日博。历任大名府助教,知果州、利州路转运副使等。徽宗即位,上书要求“复祖宗制度,辨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宋史·本传》)。后主管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继承父教,尤熟当世之务。认为“一为太极”,乃“天地之心,造化之原”,太极“与天地万物圆融和会,而未尝有先后始终”,所谓“命、性、天、心”,都本乎太极,惟“太极”只存在于“圣人”心中,“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邵子文语录》)。著作有《易学辨惑》、《河南邵氏闻见录》、《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 邵伯温(1057—1134)北宋象数学家。字子文。共城(今河南辉县市)人。邵雍之子。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属元祐旧党。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提出“一”为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邵子文语录》)。又说“一为太极”,认为“一”或“太极”在事物之先而存在,“太极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尝亏损,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时不在”(同上)。强调“一”或“太极”只存在于“圣人”心中,“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故圣人以天地为一体,万物为一身”(同上)。有《易辩惑》、《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 邵伯温 1057—1134北宋官员,字子文,宋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迁居洛阳。邵雍之子。以父故,与司马光等交往颇密。元祐二年(1087)因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曾抚育教授司马光之孙司马植。绍圣初,章惇入相,召而不往,愿求外任,行监永兴军铸钱监。秩满,章惇犹在相,避而不至京师,辟为环庆路帅幕。徽宗即位,因日食求言,他上书累数千言,主张恢复旧制,辩宣仁诬谤,解元祐觉禁,分君子小人,戒劳民用兵,大忤时论。出监华州西岳庙。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不肯阿附童贯,以至于闻其来,即出他州而避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绫绢、丝绵数十万。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迁利州路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绍兴四年(1134)卒。学承其父象数之学。著有《易辩惑》、《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