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邓牧 |
释义 | 邓牧(1247—1306)宋末元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牧心,自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宋亡不仕,隐余杭大涤山洞霄宫,与抗元匿迹的谢翱、周密交情极笃,与道士亦有往还。其行放旷,自称“三教外人”。以谈鬼神、说三代的形式,嘲讽元代官吏之贪婪残忍,抨击封建君主“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幻想回复君民融洽无间的三代圣世。著有《伯牙琴》。又与道士孟宗宝编《洞霄诗集》、《洞霄图志》,多是游记、酬答及道院纪事。 邓牧(1247—1306)宋元之际学者。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亡,隐居于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认为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是“玉皇上帝”,在《昊天阁记》中曰:“恭维昊天玉皇上帝陛下,位三极之尊,御万有之众。”又认为人世间由“定数”支配,“夫一事成败,一物完毁,莫不有数行其间”(《伯牙琴·宝说》),故“一士穷达,常关系天地之大运,岂人力哉”(同上),表达了亡国逸民的悲观失望情绪。提出要做超然于得失、生死之外的“达人”,主张从思想上排除环境的牵累,做到“由心不由境”。在政治上揭露了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指责他们如同“虎豹蛇虺”残害百姓。幻想出现一个“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用小品文的形式,尖锐地讽刺汉民族败类与蒙古统治者的狼狈为奸。有《伯牙琴》。 邓牧(1247—1306)宋元间诗文家。字牧心,号九锁山人,三教外人,大涤隐人;世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隐居余杭大涤山洞霄宫,与谢翱、周密等友善。创作上,主张“文章当出自胸臆,自成一家”,不肯区区有所摹拟(《谢皋父传》)。其文高旷绝俗,清新秀美,如《洞霄图志》、《雪窦游志》、《吏道》、《谢皋父传》等。其诗古朴超逸,如《寄友》等。有《伯牙琴》一卷传世。生平事迹见《伯牙琴》卷首自序及卷末自跋。 邓牧 1247—1306元代思想家。字牧心,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家世贫寒。南宋灭亡后,他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四出漫游,决心不仕,晚年隐居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大德九年(1305)元朝派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到余杭请邓牧做官,邓牧拒绝了。他自称“三教(儒、道、佛)外人”,表示他不加入任何正宗之列。邓牧在宋灭之后,政治上坚决不与元朝合作,又不入三教,因此无所适从。他试图表现自己思想上的独立性,著书立说。作品有《洞霄图志》、《伯牙琴》。《伯牙琴》一书的命名,说明他自知知音难寻。其中的《君道》、《吏道》、《二戒——学柳河东》诸篇,抨击了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及种种丑恶,幻想恢复尧舜时代的社会;“君民间相安无事”“德才皆贤者用之”“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天之生斯民,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他似乎自知无力实现如此的社会理想,因此只能说:“岂有天地大运,治乱废兴,非数所为者”。(《伯牙琴》、《君道》、《宝说》)。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