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道器 |
释义 | 道器说明道理与事物关系的一对范畴。《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道”即阴阳二气之交互作用,此为无形;“器”即具体事物,此为有形。对道器之关系,宋人始有较多阐发。理学家释“道”为“理”,释“器”为“气”。以“道”或“理”为世界的精神性本体,“器”或“气”为其所派生。《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从南宋起,屡有思想家提出反命题。或以“道”为“器”之“通理”(规律),强调离“器”无“道”;或以“器”为体,以“道”为用,反对把“道”视为超物质的抽象物。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并从历史发展上作了论证,形成历史进化的理论。近代某些改良主义者常以封建伦常为“道”,西方科学技术为“器”,提出道本器末的观点,企图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道器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道”指无形的法则或规律;器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最早提出这对范畴的是老子:“朴(道)散则为器。”(《老子·二十八章》)认为道在器先。《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认为道在有形的器物之前。宋代开始对道器关系展开争论。北宋程颢说:“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遗书》卷一)他虽然认为道不离器,但仍分别形上形下,以形而上为道,亦即以道为本。程颐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所以然,此所以然是事物之根本,即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遗书》卷三)。“离了阴阳便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遗书》卷十五)强调阴阳之气受形而上的道支配。南宋朱熹对道器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凡有形有象者皆气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与陆子静书》)。又以理气概念解说道器,“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道是物之本,但生物须有气,气为生物之具。明清之际王夫之主张唯器论,“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还认为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统之乎一形”(同上),均由阴阳一气所派生,道即在器之中。清戴震提出另一解释:“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是把未成形质的阴阳看作是形而上的“道”,把已成形质的阴阳看作“形而下”的“器”。近代郑观应主张道本器末,以道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器指西方科学技术。谭嗣同还以体用论述道器,“故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短书》),器变道亦变,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