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释义 ①即“道”。万物之本。《老子》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吕氏春秋·圜道》:“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高诱注:“道,无形,其原始终极,莫能知之,道生万物,以为宗本。”②道派生出来的一元。《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书·董仲舒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③无差别的同一、齐一。《国语·郑语》:“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庄子·齐物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④指对立面的统一。北宋张载提出:“一物两体”(《正蒙·参两》),“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⑤中国佛教华严宗用语。指空幻的本体,与万有相对,称“多有一空”(《法界缘起章》)。或指个别,与众多相对。《华严义海百门》:“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
中国古代哲学用语。①指万物的普遍本质。《老子·三十九章》:“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指“道”,《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普遍本质。韩非也认为:“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北宋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普遍本质,故以“一”指“气”。《正蒙·诚明》:“湛一,气之本。”《正蒙·太和》:“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②指宇宙开初的混沌未分者。《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列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③指同一、统一。与多(异)、二(两)相对。《庄子·齐物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天地万物都看成是同一的、无差别的。《吕氏春秋·大乐》:“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知一则明,明两则狂”。把“一”与“两”对立,主张舍两法一。《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认为天地万物都可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来概括。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主一去二,认为阴阳不构成矛盾。北宋张载《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 推行于一)。”《正蒙·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道教用语。指天地万物产生形成、正常运作的普遍本质,其意义同于“道”。《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淮南子·诠言训》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道教承袭道家之说,并加进宗教神学的内容。将“一”等同于“道”,认为“道”的化身即教祖太上老君或大神。《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黄庭经》:“子能守一万事毕。”务成子注“一为大神,天地之根”。或认为“一”为元气,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太平经》:“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葛洪在《抱朴子·地真篇》中又进一步解释:“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太平经》:“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并具体讲述多种守一之法。《抱朴子》:“人能守一,一亦守人。”道教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抱朴子》说:“守一存真,乃能通神。”“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目,玄一但此见之。”认为如此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不老。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