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迁都北京 |
释义 | 迁都北京明成祖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把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结合起来,决定从南京迁都北平(今北京)。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起,明朝政府对元大都进行大规模改建,征集了全国优秀工匠和百万民工,建造皇城、皇宫。布局以皇宫为中心,以正阳门——午门——钟楼为轴线,四周为住宅和商业区。皇城周长十八里,皇城之外是周长四十五里的京城。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永乐十九年正月,正式迁都,并改北平为北京。 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把都城自南京迁往北京。北平为朱棣藩地,辽、金、元旧都,是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北方边境常遭蒙古贵族袭拢,需加强边防,北平做都城,可以加强防御力量。所以明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决定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为此疏通了京杭大运河,解决漕运。永乐四年(1406),开始重修宫殿,改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第二年,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官僚机构设施等与北京同,皇帝派一亲信守备,掌留守、防卫事宜,以保护运河通航和加强对南方人民统治。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