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代田法
释义

代田法 

古代北方干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方法。汉武帝末年,赵过任搜粟都尉,他总结了古代的代田方法加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具体做法是,把土地开成深、宽各一尺的沟,叫做甽(又叫畎),甽旁堆成高、广各一尺的埂,叫做垅。一亩地划成三甽三垅,作物种在甽内(即种在低畦内),抗风耐旱。作物长高后,薅草时锄垅土,用来培壅根苗,既可使作物根深多吸收水分,又可防倒伏。甽、垅每年互换位置,因此被称作代田。这样,轮番使用土地,使地力得休养恢复,从而可以收到用力少而获谷多的效果。
代田法汉代农田耕作方法。由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并推广于北方旱作地区。因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位置隔年代换,故名。据《汉书·食货志》,其法是将耕地分成甽和垅,一亩三甽,甽垅相间,甽宽一尺,深一尺,垅亦宽一尺。种植时,先将种子播在甽中。待幼苗成长,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垅上的土同草一起逐次锄入甽中,培壅苗根,甽垅逐渐相齐,使作物根深叶茂,利于生长。第二年种植时甽垅位置互换,以恢复地力。此法先行于三辅地区。据载每汉亩(约合今0.7市亩)一般可增产粟一斛(约合今13.5公斤)以上,多者可增产两斛。后推广到河东、弘农、西北边郡乃至居延等地,均取得良好效果。

代田法 

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汉武帝时的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而发明推广的。这种耕作方法是,以宽一步(六尺)长百步的一亩地为例,纵分田地为三甽、三陇,甽、陇各宽一尺,布种于甽中。苗长高时,一再用陇土培固根部,作物能耐风旱。第二年,甽、陇互换其位,以调节地力,所以叫代田法。代田法配合牛耕、粪田,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在长安附近试验的结果,每亩产量约可超过普通田一斛到两斛。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