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辞赋 |
释义 | ![]() ![]() 辞赋/汉赋/魏晋南北朝辞赋 辞赋赋是韵散相间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战国,拓宇于楚辞,至西汉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学样式。东汉辞赋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赋家是班固,他的名作《两都赋》开“京都大赋”一体,被萧统列之《文选》第一篇,对后世影响很大。《两都赋》在写法上虽有模仿司马相如之处,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写实的成分增加,虚夸的成分减少;对偶句增加,散文句减少,自成一种典雅和丽的风格,开了骈俪的风气。东汉中期著名的赋家是张衡,他的大赋《二京赋》驰骋想象,铺张扬厉,篇幅庞大,词藻丰富。对社会描写广阔,举凡商贾、侠客、豪门、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歌舞、角觝、百戏的表演,其刻画生动,形容尽致,令人惊叹。除此之外,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抒情小赋,如《温泉赋》、《归田赋》可视为代表。其中《归田赋》写了作者退隐田园的乐趣,表现了他不满宦官政治,不肯与群小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其中描绘的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抒发自己淡于名利的心情,语言清新,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至东汉后期,社会黑暗,宦官专权,抒发士大夫愤闷不平之情的赋作明显增多。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作者以犀利的词句,激愤的情绪,揭露了汉末吏治的腐败无耻,人情风俗的势利和败坏,宦官弄权,奸邪肆虐,而忠良却报国无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刺世疾邪赋》),表现了作者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同上),反映了作者为维护正义宁死不屈的决心。政治倾向性如此之鲜明,反抗性与批判性又是如此之强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实为罕见。 辞赋东晋时期,辞赋曾一度衰落,到了南朝,又兴盛起来。刘宋初年,颜延之、谢灵运等人即写有《赭白马赋》、《山居赋》等,其后谢惠连所作《雪赋》和谢庄所作《月赋》,都清新隽永,素为后世称道。在这一时期,鲍照的辞赋成就最高,其《芜城赋》描写了战乱后的广陵城的残破景象,通过汉代的繁荣加以对比,以奇峭雄健之笔抒发人事沧桑的感慨,为南朝辞赋中的杰作。萧梁以后,辞赋进入全盛时期,不论作家和作品的数量,都超过前代。梁代辞赋成就最大的当推著名文学家江淹,其作品现存四十篇左右,题材比较广泛,而尤以《恨赋》、《别赋》最为出色。《恨赋》抒发了人生短促、志不获骋的感慨,哀惋动人;《别赋》主要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离愁别恨,历代为人们广为传诵。沈约也是梁代有名的辞赋作家,风韵颇近于江淹。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