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赵翼 |
释义 | 赵翼(1727—1814)清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年二十四中举,旋入京参与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主持的修史工作。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预修《通鉴辑览》。历官广西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中年即以亲老乞养归,不复出仕,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终老写作不辍。工诗善文,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尤长于历史考据,与钱大昕、王鸣盛齐名。所考史不限于对旧史所作发疑正读、补缺订伪,而且对分散之史料作出比类综合,加以评论,对历代治乱兴衰之故,古今风会之变化多所评述,《廿二史札记》是其代表作。所著尚有《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钞》、《瓯北诗话》、《平定台湾述略》、《粤滇杂记》等,大多收入《瓯北全集》。 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经学家、诗人。字雲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后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与王鸣盛、钱大昕齐名。作《廿二史札记》,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正史的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多就正史纪、传、表、志参互勘校,审订曲直,对古今风尚之递变,政事更迭及治乱兴衰之故,均有评述,“持论斟酌时势,不蹈袭前人”(见《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序)。治学方法不循汉代以后“经精史粗”的积习,有经史兼治之新风。重视发挥对历史的见解,注重探究之乱兴衰的原因背景。但慑于清朝文字狱的迫害,在谈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有许多隐讳和曲笔;对历代忠勇的爱国志士,斥之为“不知时势”。为后世史家所讥。所著《瓯北诗话》,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著述另有《清朝武功纪盛》、《陔餘丛考》、《瓯北诗钞》、《瓯北文集》、《檐曝杂记》、《唐宋十家诗话》等。 赵翼(1727—1814)清诗文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十九年(1754)举人,官内阁中书。二十年成进士,历官编修、镇安知府、广州知府、贵西兵备道。有经世之略,在官多建树。辞官后,主讲于安定书院,专心著述。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起事,李侍尧赴福建治军,邀翼与俱。深于史学,诗与袁枚、蒋士铨称乾隆朝三大家。论诗主张推陈出新,反对摹拟。张维屏称其诗“七古才气奔腾,时见剽滑;五七律多工巧奇警之句,然力求工巧,可称能品,非诗家第一义也”(《国朝诗人征略》)。尚鎔谓“云松如吴越锦机,力翻新样”,“五七言古意欲以议论之警辟,才力之新奇,独开生面,几于前无古人,然趁韵凑句,殊欠雅健”,又谓“云松宦游南北数千里之外,所表见固皆不虚,而极险之境地,极怪之人物,皆收入诗料,遂觉少陵、放翁之入蜀,昌黎、东坡之浮海,犹逊其所得所发之奇,可谓极诗中之伟观也”(《三家诗话》)。其论诗语,除《瓯北诗话》外,多见于本集若干论诗诗中。著《赵瓯北全集》凡七种,为《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瓯北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姚鼐《贵西兵备道赵先生翼家传》、清刊本《瓯北先生家传》、《瓯北全集》所附年谱。 赵翼 1727—1814著名史学家、诗人,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曾任贵西兵备道,晚年辞官还乡,主讲安定书院,潜心从事著述。他的诗在当时颇有名气,和另一诗人袁枚并驾齐驱。赵翼在史学上擅长史评,他撰写的《二十二史札记》对历代治乱兴衰的原因多加评论,用大量的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提出自己见解。他的观点不受传统观旧说的拘束,也不存心立异。当时的学者认为他持论公允,识见深远。又著有《陔余丛考》一书,对历史掌故多方进行考证,有一定参考价值。他所写的诗文有《瓯北诗集》等,也具有一定特色。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