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赵友钦 |
释义 | 赵友钦宋末元初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又名敬,字子恭,自号缘督。宋宗室。宋亡,避祸隐遁。先居江西德兴,后迁龙游(今浙江衢州),间往东海独居十年。在龙游鸡鸣山麓筑观星台,察天象。在东海独居,注释《周易》。卒于龙游,葬鸡鸣山。所著甚丰,*《革象新书》主要讨论天文、历法问题。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问题。还著有《推步立城》、《金丹正理》和《金丹问难》,均散佚。 赵友钦(13世纪末叶—14世纪中叶)元代天文学家。一说名敬,字子恭(一说字敬夫),号缘督,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宋宗室后裔。宋亡,避祸,隐于道家。浪迹江湖,观察山川形胜,接触社会实际,于访师结友中论学证道。后至龙游(今属浙江),定居鸡鸣山。精于天文、历法、地理、物理、道、佛、兵家之学。师事紫琼真人,得受金丹术。又在龙游芒山,从石得之受其所著《九还七返丹书》。后著《金丹正理》、《金丹问难》。游衡阳(今属湖南)时,以后书授上阳子陈致虚。于鸡鸣山建观星台,观测探究天象,著有《推步立成》、《革象新书》。尝至东海某岛,“独居十年,注《周易》数万言”(宋濂《革象新书序》)。论述天文历法,兼及于光学之小孔成像。论天象,“侧重于从物理角度讨论问题”(关增建、马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如以人目视物近大远小,说明日大于月;以小孔成像,说明日月蚀影像。在《小罅光景》一章中,先重复前人实验,得出结论:凡大罅有景,必随其罅之方圆长短,光斜而不别,乃因罅大可容日月之体也。若罅小则不足容日月之体,是以随日月之形而皆圆,及其缺则缺。罅渐窄,则景渐远。景测远,则周径渐广而愈加深。大罅之景渐远,亦其广,然不减其浓,此则浓淡别也。在此基础上,设计光源强弱、物距、像距远近可调节变化实验。对实验操作的结果,加以理论分析。当物距与像距不变时,“窍宽者所容之光较多,乃千景皆广而叠砌稠厚,所以浓。窍窄者所容之光较少,乃千景皆窄而叠砌稀薄,所以淡。”像屏千景叠砌的聚散变化,是其主要光学思想,用以说明全部实验。但这又是基于光线直线传播而建立的。以“直上之光”、“斜穿出窍”等语表明光的直线行进。又以黑漆球映日,表明月球半明之理;以参照物不同,说明左旋、右旋说,将二者统一于相对运动观。又提出中天观察法,测定二颗恒星赤径差;舍弃星家占验之语,批判邵雍宇宙循环论。著作尚有《盟天录》、《三教一源》、《仙佛同源》、《缘督子仙佛同源论》等,多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