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资治通鉴
释义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宋治平三年(1066)起编纂,至宋元丰七年(1084)成书,历时1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至后周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在编纂该书的过程中,邀集当时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为主要助手,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删订定稿。全书取材丰富,考证详密,修书时根据的材料,除正史外,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杂史多达三百余种。编撰目的在于,供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吸取鉴戒,因此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绝大多数篇幅记述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则很少记载。注释有宋末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最为精详。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标点本。
资治通鉴书名。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光尝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意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初成《通志》八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为英宗所赞赏。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写。光因奏调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为协修,皆一时之彦。其法:先标事目,排比史料,以为丛目;继就史事异同详略,考订整理,以成长编,均由协修负责;最后由司马光删为定稿。历时十九年,于元丰七年(1084)成书。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是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事,是编年体通史。所用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凡三百二十二家。于唐五代史事,甄采书籍最多,史传文集之外,还有实录、谱牒、家传、行状、小说等,经著者剪裁熔铸,成一家言。遇史实记载互歧者,并注明斟酌取舍之故,以为《考异》。书中还选录一些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史论一百一十八篇。书成后,于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杭州雕板。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刻本已不可见,南宋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外间流传亦多残缺,惟北京图书馆藏有二百九十四卷的足本。注释本书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明末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对《通鉴》和胡注都有所订正。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