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质朴谓之性西汉董仲舒用语。《举贤良对策三》:“质朴谓之性,性非教化不成。”受荀子论“性”“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性恶》)观念的影响,认为“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肯定了人性仅指与生俱来的一种可以成善或可以成恶的心理资质。就其可以教而成善而言,可谓性“有善质”,但“未可谓善也”。“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复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诲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实性》)自谓与孟子对人性的界定有别。指出:“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谓性未善。善过性,圣人过善。”(《深察名号》)其说为对民教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