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诸科 |
释义 | 诸科北宋科举初沿唐法,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法等科,统称诸科。地位次于进士科。应举者经礼部试和殿试合格,即各获本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熙宁年间罢诸科,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原诸科举人最多的京东、陕西等五路举人,在礼部试时另行考试,并增加录取名额。元祐年间复设诸科中部分科目如春秋科、通礼科等,另立经明行修科。绍圣年间,罢春秋科。南宋尽废诸科,科举常选仅进士一科。参见“进士科”。诸科宋代科举考试,除进士科外,其他科目,九经、五经、开元礼(或称通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统称为诸科。诸科考试的分级、程序基本与进士科相同,只是规格稍低。州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如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校,由通判监试。考试的内容,为帖经、墨义。如省试,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三传,一百一十条;开元礼,三史,各对三百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同于毛诗。所试经义,由考官用朱笔书写通与不通。十分之六通,即为合格。应举者经省试、殿试合格,即可获本科及第、本科出身、同本科出身;放榜后不须经吏部试,即授予官职,以九经及第待遇最优。诸科中的科目时有变动。仁宗时增明经,神宗时立明法,哲宗时设春秋、通礼,另立经明行修科。太宗时,诸科考试曾增律义十道。对诸科取士影响最大的是熙宁年间,废帖经、墨义,罢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诸科举人改试进士科。其后,元祐时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崇宁时停科举,以三舍法取士。南宋,又行元祐法,恢复明法科,又立刑法科。后明法科罢,惟刑法科继续保留。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