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僧侣为了向民众宣传教义,往往把佛经中的故事加以渲染夸大,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连说带唱地向人们宣讲。说唱的文本称为“变文”。变文本韵散夹杂,以韵文为主,唱白并用,除讲佛经外,也唱诵历史故事和当代时事。新兴的变文为祖国文学增添了一种崭新的文体。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以其生动巧妙的表演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有趣故事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赵璘《因话录》卷四)
变文开始是为宣讲佛经服务的,但人民接受之后,又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创造了以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变文,演唱者由僧人转移成民间艺人。取材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现实题材的俗讲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伍子胥变文》,揭露了封建帝王的残暴,塑造了一个勇于斗争的悲剧人物。《秋胡变文》,嘲讽了追逐名利,抛妻弃母的文人丑态,歌颂了劳动妇女。由于变文大量运用口语,有说有唱,情节曲折、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布局严谨,对当时的作家就有很大影响。后世的民间文学,如宝卷、弹词、鼓词、话本等,不论题材,或艺术形式,都与变文一脉相承。后世的白话小说中夹杂诗词的叙述和戏曲中唱白兼用,都直接受到了唐代变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