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仁义礼智
释义 仁义礼智儒家所说的人所固有的四种德性。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这四个善端的扩充。“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不可太过、太质)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东汉白虎观会议给以法定解释,把仁义礼智分别释为“施生爱人,断决得中”,“履道成文”与“于事见微知著”(《白虎通·情性》)。南宋朱熹区别性与情,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是心之未发之性,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心之发用之情。清戴震在批判“存理灭欲”的基础上给以新解释:仁为“先生之德”,即“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礼为“天地之条理”;义为“条理之截然不可乱”;智为认识和掌握仁义礼的能力(《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亦称“四德”。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春秋时自孔子始分别述之,孟子进而系统化、理论化为一有机序列。《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为道德理性,礼指礼仪文饰,两者皆服务于仁、义。“四德”皆来源于天赋的人性“四端”之心。后儒又加一“信”字,合为“五常”。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并用以配合“三纲”。南宋朱熹将“五常”表述为“四德”。认为“信”即体现于四德,不必与仁、义、礼、智并举。“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朱子语类》卷六)而四德之中又以“仁”为统摄,提出“仁包四德”。并把“四德”升华为形而上的“天理”,“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朱子文集》卷五十九)又说:天理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朱子文集》卷五十八)。对“四德”作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总结,使之成为宇宙的本体、道德的本原。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