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论语 |
释义 | ![]() ![]() 《论语》释文见“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先秦”类。 论语儒家著作。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内容多为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亦有弟子之间、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谈话记载。不少具有文学意味,且与文学理论相关。如重视德行对于文化(包括文学)修养的决定作用,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既重视六艺之文,立为“四教”之一,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又反对“巧言令色”(《学而》),要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辞达而已矣”(《卫灵公》),以求“尽善尽美”(《八佾》)等,对后世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都有规范作用。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阳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著名言论,更具开创性理论价值。由于其论文以儒家道德礼义为准,强调无邪归正,极力排斥“郑声”,直接影响了以后“发乎情,止乎礼义”以及“温柔敦厚”诗教的形成。成为正统保守文学观的理论基础。本书汉代有今文《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后两者已佚。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混合各本遗存编集而成。注本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疏》见重于时,何“解”邢“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有《四部备要》本)。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亦为研究《论语》的重要著作。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由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论语文学半月刊。1932年9月16日创刊于上海。先后由林语堂、邵洵美等主编。1937年8月1日出至第一百十七期后休刊,1946年11月复刊,1949年5月16日停刊,共出一百七十七期。为“论语派”主要刊物之一。提倡“以自我为中心”,“幽默”、“闲适”的格调,抒写“性灵”,主要发表小品文。初期较多揭露时弊,后渐趋消极,以至于“为笑笑而笑笑”,曾为鲁迅等所批评。撰稿人有林语堂、周作人、刘半农、邵洵美、章克标等。 论语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再传弟子所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其再传弟子编辑成书。共二十篇。汉代有三种本子:古文本《古论》二十一篇(鲁恭王刘余得于孔子旧宅壁中)、《齐论》二十二篇和今文本《鲁论》二十篇。西汉末安昌侯张禹传授《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称《张侯论》,为时人推崇。东汉末郑玄又依据《张侯论》,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共二十篇,流传至今。《古论》及《齐论》已佚。内容综合孔子道德和教育的多方面论述,反映其哲学、政治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列入七经,南宋列入四书,历来注解很多。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汇集当时所有注解,对后世影响很大。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正义》都是对何晏集解所作之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是宋代注解《论语》的代表作。南宋赵顺孙《论语纂疏》是对朱熹集注作的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考证较前代注本为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