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人间词话 |
释义 | 《人间词话》近现代王国维著。1908年刊载于《国粹学报》,共六十四则;1926年有“樸社”的单行本。后人又将未刊稿辑为《人间词话删稿》四十九则,《人间词话附录》二十九则,订为下卷,以前六十四则为上卷。以培根、洛克、霍布士的经验论美学观为基础,以“境界”说为中心探究文艺美的特质和审美规律。认为“境界”是衡量文艺美的基准。由此就创造境界所运用质材的不同,提出“造境”和“写境”的问题;就衡量境界的鲜明程度,提出“隔”与“不隔”的问题;就“我”与“物”的关系,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问题;就“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产生的美感不同,提出“优美”与“壮美”的问题。其境界说融合了西方美学的典型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说,构成了一套新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是运用西方美学理论来探讨中国古代创作实践的第一本专著,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今有多种校注、校订本。收入《王国维全集》。 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著。自订本凡六十四则。前九则阐述其词学观,后数十则据此品评历代词人词作。其词论值得注意之点有二:一,境界说,又称意境说。是其评词的最高美学范畴。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境界说以真景物、真感情为二原质。认为五代、北宋词即以此擅胜。又从表达之是否自然,区别境界为隔与不隔二类。“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而好用典故、故作雕饰即是隔。又以表达方法的不同,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以词人主体情感的显与隐,区别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等等。境界说受到尼采等西方超功利的艺术观和中国传统意境论的双重影响,是中、西艺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二,出入说。就生活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强调词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观之;出乎其外,故能写之”。对文艺的创作规律体察精微。有《国粹学报》本(一卷,王国维自订)、《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本、王幼安校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收入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词话丛编》本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