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言尽意论
释义 《言尽意论》西晋欧阳建著。称:“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何故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故“则言无不尽矣”。认为名是称谓和明辩物的,名与言还能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强调言是能充分表达意的,并把名物关系喻成影形关系,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以此批驳了当时流行的“言不尽意”说。该文在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收入《艺文类聚》卷十九。清严可均辑入《全晋文》。
言尽意论篇名。西晋欧阳建著。取题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系辞焉以尽言。”旨在反对荀粲、王弼、张韩等人的“言不尽意”说。与嵇康《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并称为玄学“三理”(三种理论)。文章自设宾主,通过“雷同君子”(喻指人云亦云者)与“违众先生”(作者自称)的论难,说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物、理)同名称和语言(名、言)的关系是“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矣”(见《艺文类聚》卷十九)。意谓语言既能表达事物的现象,又能表达反映事物本质的思想(意)。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