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人欲
释义 人欲指人的欲望嗜好。与“天理”相对。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宋理学家据此以“天理”和“人欲”相对立,北宋二程以为“蔽于人欲”则“灭天理”,南宋朱熹也说:“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明末清初王夫之则提出:“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读四书大全说》卷八)清陈确进一步补充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瞽言》)
人欲简称“欲”。指人的欲望嗜好和物质需求。孟子主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荀子倡节欲:“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墨家重苦行,认为“欲恶伤生损寿”(《经说下》)。道家讲无欲,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宋明理学把人欲与天理截然对立起来,并演变为“理欲之辨”,主张“存理革欲”。朱熹对欲与人欲有所区别。以为欲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正当要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人欲则是过分的要求:“饮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王阳明以为,“学圣人”的唯一途径是“去人欲存天理”(《传习录上》)。罗钦顺以为,人欲是正当合理的,“人之有欲,固出于天,盖有必然而不容己,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只是“恣情纵欲而不知反,斯为恶耳”(《困知论》)。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四书训义》卷二)。戴震提出“理存乎欲”的观点,认为“古圣贤所谓仁义礼智,不求于所谓欲之外”(《孟子字义疏证·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