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西铭 |
释义 | 《西铭》北宋张载著。原为《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作者曾于学堂双牖名录《乾称篇》一部分。左书《砭愚》,右书《订顽》。后程颐将《砭愚》改称《东铭》,《订顽》改称《西铭》。南宋朱熹又将《西铭》加以注释,使之成为独立一篇。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宣传“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安命思想。二程与朱熹对该文极为推崇,二程说:“《订顽》之言,极纯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遗书》卷二上)朱熹认为,《西铭》经“伊川先生又以理一分殊者言之”与他的“理一者,贯手分殊之中”的解释之后,已成为自然古今不易之理,“至为深切”(《朱文公文集·与郭冲晦书》)。程朱学派都以“理一分殊”解释《西铭》,反映了《西铭》在理学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今收入《张载集》。 西铭散文篇名。宋张载作。见《宋史·张载传》。张载讲学关中,尝铭其书室之两牖,东曰《砭愚》,西曰《订顽》,程颐将其改为《东铭》、《西铭》,《西铭》即《订顽》。此铭摭取经传中有关天道伦理之说,主张“知化”“穷神”,“存心养性”,程颐、朱熹对此极为推崇,程颐称此文“极纯无杂”,“意极完备”,“立心便可达天德”。文中语及事,多取《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孝经》中之语,如“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等,颇能体现张载的理学宗旨,并对宋代的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后人对此文也有很高评价。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云:“箴铭类者,三代以来有其体矣,圣贤所以自戒警之义,其辞尤质,而意尤深。若张子作《西铭》,岂独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几也。” 西铭篇名。北宋张载著。原为《正蒙·乾称》的一部分。据说张氏曾将其书写于学堂西窗,题为《订顽》,后由程颐改题为《西铭》。旨在论述在儒家伦理范围内的天人一体,天地万物之间均有内在联系。提出“民胞物与”思想,阐述做人之道。宣传“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安命思想。程颐、朱熹从“理一分殊”观点出发予以发挥,故在理学中有相当影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