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裴𬱟 |
释义 | 裴𬱟(267—300)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士族。曾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尚书左仆射等职。通博多闻,兼明医术,自少知名,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若武库五兵纵横”。雅望素隆,深得时誉。曾与司空张华反对惠帝后贾氏乱政,并回绝赵王司马伦多次求官,遭伦忌恨,后被赵王司马伦所杀。𬱟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著《崇有论》以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注重现实存有事物,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说:“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在有无关系上,提出“始生者,自生也”,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反对在万有之上寻找世界的本体。指出“无”只是“有”消失的状态:“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针对贵无论在万有之外寻找事物变化根源的观点,提出“化感错综,理迹之原”,“理之所体,所谓有也”,认为万物的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探求事物规律的基础和根据,“理”本身必须以“有”为体。还认为事物虽是“自生”,但每个事物都是万物整体的一部分,要依靠别的东西作为自身存在的条件,“夫品而各族,则所禀者偏,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因此“济有者皆有也”,不是“无”济“有”。从维护封建名教出发,他对当时名士所倡导的崇尚虚无之风进行了抨击。认为“贵无论”者“薄综世之务,贱功烈之用,高浮游之业,卑经实之贤”,结果形成“立言籍其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的风气,对治理社会和维护名教带来很大危害,必将导致“遗制”、“忘礼”,破坏封建等级贵贱的秩序。主张“无为”应当是君主“选贤举善”,“居任得人”(见《群书治要》卷二十九引《晋书·百官志》),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劳而后飨”;同时要“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信,行以敬让”。其“无为而治”的观点和“始生者自生”的观点对后来的郭象有较大影响。著作除《崇有论》得以保存外,《贵无论》、《辩才论》等均佚,残文散见于《晋书》等书中。 裴𬱟(267—300)西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逸民。裴秀少子。博学稽古,自少知名。袭爵巨鹿公。征为太子中庶子,迁散骑常侍。惠帝即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太傅杨骏被杀后累迁侍中。因奏修国学,刻石写经。尝与乐广清言,辞论丰博,时谓言谈林薮。贾后专权,颇见信用。因抗表请崇太子生母谢淑妃位号,并增太子宿卫。或劝之,言若不行,当远引去,不能从。迁尚书左仆射,专任门下事。愍怀太子之废,与张华苦争不从。时朝廷士大夫皆以浮诞为美,弛废职业。乃著《崇有论》以释其蔽,曾谏拒赵王伦求尚书令之请,及伦专朝政,被杀。 裴𬱟(267—300)西晋哲学家、散文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裴秀子。太康初为太子中庶子,迁散骑常侍。惠帝即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官至尚书左仆射。永康元年(300)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博学稽古。善辩,时人谓其为言谈之林薮。尝著《崇有论》以斥时俗之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十三篇。生平事迹见《晋书》卷三五。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