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蛮 |
释义 | 蛮秦汉时南方少数民族泛称,其中以槃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槃瓠蛮因以神犬槃瓠为图腾而得名,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满、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槃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廪君蛮为南蛮的一支。有五个氏族,其中巴氏首领务相,被推为五个氏族的共主,号为廪君,后遂以廪君为族名。相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祠虎的习俗。他们早期活动在夷水(今鄂西南清江)流域,后逐步发展到巴中、黔中一带(略当今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地当汉的南郡、巴郡,故又被称为“巴郡南郡蛮)。板楯蛮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一带,沿渝水居住,喜好歌舞,英勇善战。他们从事农业,长于狩猎。相传秦昭王时,白虎为害,板楯人应募射杀白虎。楚汉之际,板楯蛮从汉高祖还定三秦有功,免除部落首领罗、朴、督昝)、鄂、度、夕、龚七姓不纳租赋,余户岁纳“賨钱”(作为赋税交纳的钱)四十。因此,又有“白虎夷”、“白虎复夷”或“賨人”之称。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