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虚静文论术语。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的不坚执主观意志、专心而不躁动烦乱的良好心态。原出《老子》之“致虚极,守静笃”,意谓由蹈虚守静,不执一物而臻体道之境。刘勰将之引入文学批评,作为艺术思维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条件予以强调。《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要求作者创作时祛除庸鄙之情、物欲之志和躁急之心,全身心地投入,以保证思维活动顺利开展,想像力最大程度发挥。后代论者如朱熹所谓“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清邃阁论诗》),叶燮所谓“逮落笔则有俚俗、庸腐、窒板、拘牵、隘小、肤冗种种结习……如医者之治结疾,先荡尽其宿垢,以理其清虚”(《原诗》),皆为此说之推衍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