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虚实 |
释义 | 《虚实》亦称《虚实篇》。《孙子兵法》篇名。指出虚实是战场对垒中攻守、奇正借以实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并认为虚实的基本手段就是“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该篇向为历代兵家所珍重,几乎是人们据以为战的法宝。唐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虚实中国古代兵家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孙子兵法》有《虚实》篇专论。其《兵势》篇亦曰:“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碬,汉简本作“段”,十一家注本和武经本皆作“碬”。碬,《说文》:“砺石也,从石,段声。”(见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砺石,即粗磨刀石,其质至坚至硬。清段玉裁注《说文》,改“碬”为“碫”,注曰“碫石也”。碫石为锻打用的石砧,亦至硬至坚。“卵”为鸟蛋,其壳甚薄,且脆。故“以碬投卵”,乃“以至实击至虚”,其势甚易也。“避实击虚”或“以实击虚”是兵家战将信守的战术原则,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以及何以识别实虚,如何实现我实而敌虚,就成了历代兵家议论的重要课题。明赵本学曰:“兵之实者,分数素定,形名素习,奇正素熟是也。反是,则为虚。虚实之不相敌,犹石、卵之不相当也。”又曰:“兵之有虚实,犹元气之有虚实也。虚者为病,实者为健。如曰怯,曰弱,曰乱,曰饥,曰劳,曰寡,曰不虞,虚也;曰勇,曰强,曰治,曰饱,曰佚,曰众,曰有备,实也。己实彼虚,则病在彼而健在我,击之可也;己虚彼实,则病在我,而健在彼,避之可也。虚实二字,用兵者以之因形而制胜,医者以之视病而投药。”(《孙子书校解引类》)《孙子兵法》中《虚实》篇,曾提了一系列方略,如“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皆欲使敌“由实而虚”也。若“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皆以实而对虚也。能“冲其虚”,故有“进而不可御”之效。唐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反映了对孙武虚实思想的高度评价。 虚实中国古代医学用语,即虚证与实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体壮初病,邪气盛者多表现为实证;体弱久病,正气衰者多表现为虚证。以此说明病理特点及变化。但又指出,虚证与实证亦可同时出现,称为虚实夹杂,如邪实正虚、上实下虚等。虚实理论也与阴阳理论密切相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