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蔡元培 |
释义 |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又字仲申,号孑民。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中日甲午战争后,受到西学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回乡办教育,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宣传进化论思想,反对尊君卑民。二十七年到上海任教。次年参与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办爱国学社与爱国女学。二十九年,为《苏报》撰稿,提倡民权,宣传民主革命。同年创刊《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揭露沙俄侵略中国东北。三十年,参与组织光复会,为会长。次年入同盟会。三十三年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美学、文学与心理学等,受尼采哲学影响颇深。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着手改革国内教育。否定以“忠君”、“尊孔”为教育宗旨,主张建立以“自由”、“平等”、“友爱”为内容之“公民道德”。并修改学制,废除读经,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同年秋出国,旅居德、法。曾参与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回国。次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办学标举“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主张学术研究自由。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主张以“美育”“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宣传“劳工神圣”。1919年五四运动中,反对镇压学生运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1920年发表《洪水与猛兽》,赞誉新思潮为冲破旧势力之“洪水”,痛斥军阀为“猛兽”。同年赴欧美考察教育。次年回国。1923年1月,为反对北洋政府逮捕北大教授,声明辞职。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7年上海失陷,迁居香港,赞成国共合作。1939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第二届名誉主席。次年病逝于香港。著有《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石头记索隐》等。建国后编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1868—1940)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并投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光绪二十八年与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光绪三十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翌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赴德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等。1912年1月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同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专制统治,退出内阁。1913年赴德、法等国学习、考察。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正在酝酿中的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对中西思想兼收并蓄,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31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主张抗日,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后在香港病逝。哲学上深受康德、尼采及儒家传统的影响。主张把世界划分为“现象的”和“实体的”两部分,视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因果律制约,人们只能凭直觉来体验,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美学研究。大力提倡美育,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受康德美学影响,认为美感可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心,是由“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视美育为世界观的教育,指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还系统论证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四者的关系,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在伦理学上亦有相当造诣,曾翻译出版德国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1910年出版《中国伦理学史》,是近代第一部中国伦理学史著作,认为儒家折中功利论和动机论,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流;自两汉迄宋明,传统伦理思想并没有很大进展,儒学最终成为“儒教”;然而黄宗羲、戴震、俞正燮三人“已渐脱有宋以来理学之羁绊,是殆为自由思想之先声”。还著有《中学修身教科书》。主张教育要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强调“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提出以“自由、平等、亲爱”为公民“道德之要旨”,认为三者之中,自由、平等“皆由消极一方面言之”,而“亲爱”乃是“积极之道德”,尤为重要。提倡“为群伦不为小己”、“为将来不为现在”(《世界观与人生观》)、“权利轻而义务重”(《义务与权利》)的道德原则和人生目标。著作编为《蔡元培哲学论著》、《蔡元培美学文选》和《蔡元培教育文选》等,另有《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 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十七岁考中秀才,在“古越藏书楼”校书,四年之间得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90年)中进士。1892年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以博学知名。1894年补编修,开始接触西学,时维新思潮兴起,蔡亦倾向变法,尤为服膺谭嗣同。戊戌政变后,弃官归里,从事教育工作,以求民智国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0年光绪帝被废黜,蔡元培在上海参与了一千二百三十一人的联电抗争,要求德宗“力疾临御”。《辛丑条约》签订后,知清廷已无可为,遂放弃改良而倾向革命。1902年与章太炎、蒋观云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继而创办爱国女校,任校长,宣传民权、女权思想。11月,为中国教育会接纳南洋公学风潮退学学生,不顾长子病逝,登轮赴南京筹款。旋携款归,创办爱国学社,安顿爱国学生。1903年,因《苏报》案牵连,爱国学社被迫停办。同年冬沙俄重又占领奉天(沈阳),蔡元培与陈竞全等创办《警钟日报》;同时成立拒俄同志会,揭露沙俄侵华罪行。在此期间,受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也曾宣传废财产、废婚姻主张。1904年,在上海与龚宝铨等组织光复会,任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部主盟员。1806年回籍,任绍兴学务公所总理。次年,随清廷出使德国大臣孙宝琦赴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和心理学。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反对读经尊孔,立意修改学制,施行男女同校,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法令,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之先导。7月,因袁世凯当权辞职。1913年因宋教仁案,参加反袁。旋又调停南北争端,无果。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法国,与吴玉章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四”期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主张教授治校、劳工神圣,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任教,全力支持新文化,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923年,因北洋政府逮捕北大教师愤而辞职,再赴欧洲治学,并参与要求英国退还庚子赔款活动。1927年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次年任国民政府常委、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代司法部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与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并开始反蒋。上海陷落后移居香港,主张国共合作。1939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著有《哲学大纲》、《石头记索隐》、《蔡元培选集》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