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萧子良
释义 萧子良(460—494)南朝齐武帝次子。字云英。宋末,任会稽太守。齐初为丹阳尹。武帝即位,封竟陵王,历南徐、南兖二州刺史,入为护军,兼司徒。镇西州。永明五年(487),正位司徒。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并以文学亲待,号曰“八友”。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一千卷。笃信佛教,劝人为善。招致名僧,造经吹新声。又集僧难范缜神灭论而不能屈。郁林王即位,进位太傅。寻病卒。后人辑其文为《南齐竟陵王集》。
萧子良(460—494)南朝齐贵族,齐武帝次子。字云英。兰陵(治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宋昇明三年(479)为会稽太守,封闻喜公。武帝时,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后为正位司徒。于其鸡笼山西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笃信、提倡佛学,常于邸园召集众僧,赋食行水,躬亲其事,并招名僧讲论佛法。非难范缜《神灭论》,强调因果报应论,并使人以官禄劝范缜改变观点。主张儒佛并尊,力图调和二教,说:“真俗之教,其致一耳。”(《与孔中丞书》)认为孔教与佛教并不矛盾,如“修礼让、习谦恭,奉仁义、敦孝弟,课之以博施,广之以泛爱”,则不会“惭于鬼神”(同上)。认为佛学有助教化和修仁义,“夫人仁之行,非残害加其美,廉洁之操,不籍贪窃成其德。如此,则三归五戒,岂得一念而可舍?十善八正,宁瞥想之可遗?”(同上)还提倡佛道调和论。曾著佛书《三宝记》、《净住子》、《宣明验》、《杂义记》,大多散失,今仅存《梧桐赋》等二十余篇,明人辑有《南齐竟陵王集》。
萧子良(460—494)南朝齐文学家。字云英。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武帝次子。仕宋为会稽太守。入齐,封闻喜县公,为丹阳尹。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世称“萧竟陵”。郁林王即位,进太傅。笃好佛法,主神不灭说。曾与范缜论辩。礼才好士,尤喜文学。时天下才学之士谢朓、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八人,常游集其门下,号“竟陵八友”。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竟陵王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五首。生平事迹见《南齐书》卷四〇、《南史》卷四四。

萧子良  460—494

南朝齐宗室大臣。字云英,齐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南徐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尚书令、中书监、司徒等职。多次上表,或陈述政事得失,或劝谏。喜好交结儒士,曾于鸡笼山(今江苏南京市鼓楼东、九华山西)西邸,延揽文士,著书立说,其中最著名的八个人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被称为“竟陵八友”。又笃信佛教,常在府中营斋戒,甚至亲自为众僧送饭送水,当时人都认为太失宰相体面。劝人为善,赈济贫弱,未尝厌倦,以此名声大噪。齐武帝死,太孙萧昭业即位,他以叔父身份辅政,进位太傅。但萧昭业对他很不放心,处处提防,他忧惧而卒。后人辑有《南齐竟陵王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