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萧何 |
释义 | ![]() ![]() 萧何(?—前193)西汉政治家。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为沛县吏,佐刘邦起义,刘邦为沛公,何为丞督事。入咸阳后,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掌握了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楚汉相争时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建法令制度,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对刘邦建立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汉朝统一天下后,提出“无为而治”,并参照秦法律制定九章律。 萧何 ?-前193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主吏掾,与刘邦有旧交。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刘邦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以萧何为丞相,萧何劝说刘邦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留守巴蜀,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刘邦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刘邦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九章律》。高帝十一年(前195),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萧何接受故秦东陵侯召平的建议让封不受,把家中财产资助军队。十二年(前196),黥布谋反,刘邦率军往击,萧何又以家中所有佐军。时刘邦畏萧何倾动关中,多次派使者询问关中事,萧何乃多置田地,贱贳货以自污。后因劝刘邦放弃上林苑,使民入田而触怒刘邦,被械系狱中,旋即放出。萧何所置田宅多在贫瘠之地,从不修建宅院。他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谥为文终侯。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