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范祖禹
释义 范祖禹(1041—1098)北宋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字梦得,一字淳甫。嘉祐进士。授试校书郎,知资州龙水县。熙宁三年(1070),因司马光奏调编修《资治通鉴》,专职唐史。在洛阳十五年,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哲宗立,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历官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实录成,充国史院修撰,改礼部侍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绍圣中,以龙图阁直学士出知陕州,追随司马光旧党。晚年因党事遭贬谪。以《中庸》为“言性之书”,认为“诚者,圣人之性也;诚之者,贤人之性也”(《中庸论》)。反对以《老子》、《庄子》为“治性之书”,主张“学《中庸》以治其性”(同上)。批评当时学者“未多识前言往行,而穷性命之理,其弊浮而无实”(《华阳文集》)。后因言者劾以修实录失实等事,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又徙宾州、化州。著有《唐鉴》、《仁宗政典》、《帝学》、《范太史集》。
范祖禹(1041—1098)北宋史学家。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嘉祐进士,授试校书郎,知资州龙水县。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由他专职唐史。书成,举荐为秘书省正字。哲宗时修《神宗》实录,书成充国史院修撰,改礼部侍郎,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精于史学,撰有《唐鉴》、《仁宗政典》、《帝学》、《范太史集》等。其中以历史评论著作《唐鉴》为其代表作。评史论事强调正纲常,辨名分,主张用儒家的礼乐教化治国。说:“三代之得天下,以仁;其失天下,以不仁。人心悦而归之则王,离而去之则亡。故凡有德者兴,无德则废。”(《唐鉴》卷十二)反对神鬼怪异之说,抨击祥瑞符命,称秦皇、汉武言祥瑞,信谶纬,崇神仙,求长生,“为方士所欺玩,无异于婴儿”。指出:“唐之出于老子,由妖人之言,而谄谀者附会之,高祖启其原,高宗、明皇扇其风,又用方士诡诞之说,跻老子于上帝,蔑天诬祖,悖道甚矣。”(《唐鉴》卷一)评论封建制与郡县制优劣,认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盖自上古以来有之,不得而废也。”至秦始皇以封建为郡县,“三代之制,不可复也”。后世君主应根据变化的形势来制定相应的制度,不必泥于古制。故云“三代封国,后世郡县,时也。因时制宜,以便其民,顺也。古之法不可用于今,犹今之法不可用于古也。……何必如古封建,乃为盛哉。”(《唐鉴》卷二)反映了相时通变的历史变易思想。
范祖禹(1041—1098)宋文学家。字淳夫(一作纯父,纯甫),一字梦得。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从孙。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书成,荐除秘书正字。哲宗立,迁给事中,宣仁太后崩,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谏章累上,不报。时绍述之论已兴,有相章惇意,祖禹力阻之,不从,遂请外,又为论者所诬,连贬昭州别驾,英州安置。宁宗时谥正献。平居不言人过,遇事则是非分明。尝进《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其文,《四库全书总目》评为“大端伉直,持论切当,要自无愧于醇儒,当时以贾谊陆贽比之,说者不以为溢美”。著有《范太史集》传世。生平事迹见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七七、《宋史》卷三三七。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