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范仲淹 |
释义 |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有志操,贫困力学,官至参知政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项政事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为学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出其门下。曾自明其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奖拔胡瑗、孙复,并授《中庸》于张载。宣传儒家孝悌思想,认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天下之家正,然后孝弟大兴焉”(《易义》)。注意到事物变化的“渐进”过程,说“故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乾阳渐进而至于天,坤阴渐进而至于坚冰”(同上)。强调事物的变化须保持一定的限度,“必渐而及时”(同上)。在解释“艮”卦时说:“艮,止之道,必因时而存之。时不可进,斯止矣。高不可亢,斯止矣。位不可侵,斯止矣。欲不可纵,斯止矣。止得其时,何咎之有?”(同上)南宋朱熹认其为理学的先驱之一。清全祖望说:“晦翁推原学术,安定(胡瑗)、泰山(孙复)而外,高平范魏公(范仲淹)其一也”(《宋元学案·高平学案》案语)。在美学思想上,认为文艺对社会有用,“得失之鉴存乎《诗》”,“万物之情存乎《乐》”(《上时相议制举书》),优秀的文艺作品均能“移风易俗”,“顺时而设教”,“上以象一人之德,下以悦万国之心”(《今乐犹古乐赋》),甚至可“使斯人之徒,辅成王道”(《上时相议制举书》)。以礼教治政为文,强调文艺作品应仰“主乎规谏”,俯“主乎劝诫”(《唐异诗序》)。认为文艺作品虽有古今之分,但不能以此定优劣,“古之乐兮,所以化人,今之乐兮,亦以和民,在上下之咸乐,岂今昔之殊伦?”(《今乐犹古乐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仁宗天圣六年(1028)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迁吏部员外郎,因忤吕夷简罢知饶州。庆历元年(1041)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副使,庆历三年授参知政事。针对北宋积弊,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因上十事疏为权贵不容,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皇祐四年卒于徐州,谥文正,追封楚国公,后追封魏国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称其“人品事业卓绝一时,本不借文章以传。其论著非虚饰词藻者所能比”。其文多直陈时弊,抒写怀抱,代表作有《岳阳楼记》、《上执政书》、《上张右丞书》等。诗亦“高妙”(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如《庐山瀑布》极具气势,《江上渔者》清新可诵。词亦擅长,初期词如《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苏幕遮》(碧云天)等伤离怀远,情柔语丽;后历经磨练,词风一变而意境高旷,情调悲壮,《渔家傲》即为备受称颂之杰作。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生平事迹见宋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范文正公集》附《褒贤集》)、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〇《范文正公神道碑铭》、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范文正公集》附)、《宋史》卷三一四。 范仲淹 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其父范墉短命,仲淹二岁而孤,其母无奈改嫁朱氏,为他取名“朱说”,后复本姓,更名“仲淹”。范仲淹少时贫困苦学,出仕后即有敢于直言之名。天圣初,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年),任秘阁校理,因奏请刘太后还政,出刺河中府,移陈州。仁宗亲政后,擢为右司谏。又因谏废郭后,忤宰相吕夷简,出知睦州、苏州。旋召还刺国子监,权知开封府。景祐三年(1036年)上《百官图》,针砭时弊,被指为朋党,出知饶州、润州和越州。康定元年(1040年)召为陕西都转运使。次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镇守延安,抵御西夏,时称“韩范。”用“屯田久守”之策,使西夏将帅不敢贸然进犯。西夏军中相传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甚敬畏之。庆历三年(1043年),召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方案,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考核官吏,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使北宋王朝从积弱的局面中解脱出来。但由于触动了守旧派的根本利益,受到攻击,复被指为朋党,终于罢政,出知邠州、邓州、青州、杭州,所到之处,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死于赴颍州途中,谥号“文正”。 范仲淹还是著名文学家,所作《岳阳楼记》气势磅礴,铺叙壮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历代传诵。亦擅于词赋,所作《渔家傲》境界宠大,苍凉悲壮,突破了唐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