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苏洵
释义 苏洵(1009—1066)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科,皆不中。益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为知益州张方平所知。嘉祐元年(1056)携子轼、辙赴试京师,方平荐其父子于韩琦、欧阳修。修复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长于古文,笔力雄健,议论畅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子轼、辙合称“三苏”。著作有《嘉祐集》。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旧传号老泉今人已订其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喜议军政大略,颇有战国纵横家色彩。撰有《权书》,向被认为传世的兵学名篇。
苏洵(1009—1066)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与子轼、辙合称“三苏”。以其曾为文安县主簿,又称“文安先生”。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宋史》本传)。宝元元年(1038),入京举进士不第;举试茂才异等,又不第。归而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及韩愈等文,闭户端坐,读七、八年,“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史·本传》)。嘉祐元年(1056)携子轼、辙至京师,谒欧阳修。修以《荐布衣苏洵状》并洵文二十篇,荐之于朝。士大夫争传其文并竞效之。旋以妻丧归蜀。嘉祐三、四年间,朝廷两召其赴京试策论,不赴。嘉祐四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后迁灞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县令姚闢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洵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深微而后止”(欧阳修《故灞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洵自评其文,以为“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投之所向,无不如意”。洵论文,倡古文而排时文,以为文当有个人风格。所谓“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欧阳修之文,“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间断”,并谓“此三子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又以“风水之相遭”而成文为喻,以水喻文学家之素养,以风喻文学家之兴会,以为“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者,方可算“天下之至文”(均见洵《仲兄字文甫说》)。洵诗不多,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叶梦得《避暑录话》)。著有《嘉祐集》,又《谥法》三卷。《宋史·艺文志》载洵尚有《谥录》二十卷,今佚。生平事迹见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曾巩《元丰类稿》卷四一《苏明允哀词》、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文安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三。

苏洵  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因家有老人泉,梅尧臣为之作诗,故自号老泉。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其数百旧稿,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贤之文,潜心研读数载,由是精通《六经》诸子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颇为益州知州张方平知重。嘉祐元年(1056),携其二子轼、辙赴试京师,张方平荐之于韩琦、欧阳修。修复上洵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于仁宗皇帝,由此名动京师,一时学者争传竞效苏氏之为文,竟至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宰相韩琦奏之于朝,免试除秘书省校书郎。时太常修著建隆以来礼书,遂以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苏洵论文,主张“四用”,以为“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而于经史,以为“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体不相沿,各具特点,但“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因而经史不可偏废(《史论上》)。苏洵论创作,强调“兴会灵感”。他以风水相遭,自然成文为喻,认为“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作品,乃“天下之至文”(《嘉祐集·仲兄字文甫说》)。他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尤以策论一类政论文章见长。其文常常凌厉纵横,雄壮俊伟,辩事析理,挥洒自如,风格极似《战国策》。他的散文,当时即颇受欧阳修、曾巩等人推崇,明时复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其子轼、辙俱以文名,世称“三苏”,或称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著作有《嘉祐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