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五重唯识观 |
释义 | 五重唯识观略称“五重唯识”。佛教用语。法相宗为确立世界万有“唯识所变”,提出观想“唯识”之理的五个层次或五种观法。据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1)“遣虚存实识”:遣谓遮遣,意为否定。谓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虚妄,无体亦无用,情有理无,此名“遣虚”;观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诸法体实”,理有情无,此为“存实”。(2)“舍滥留纯识”:事理皆不离内识,内识有境(指相分)有心(指见分、自证分);此境与外“妄境”相滥涉,一般人“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故应舍离,此为“舍滥”;认识“一切唯有识,无馀”,此为“留纯”。(3)“捨末归本识”:*相分为识内所取之境,见分为识内能取之用,二者为“末”,皆依识体(自证分——“本”),不可离“本”。(4)“隐劣显胜识”: 心王与心所都有变现事物的能力,但只讲“唯心”而不讲“唯心所”,是为显示心王“胜”于心所,心所“劣”于心王;故应“隐劣不彰,唯显胜法”。(5)“遣相证性识”:心王虽胜,但它“有事有理”,事为相用,指依他起自性;理为性体,指圆成实自性(真如),应舍遣“依他起”的事相而体证“圆成实”的真如。这五重观法,第一重是空有相对,二是心境相对,三是体用相对,四是王所相对,五是事理相对。前四重是舍遣遍计所执自性而存归依他起自性的观法,称为“相唯识”;后一重是舍遣依他起自性而证得圆成实自性的观法,称为“性唯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