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良渚文化
释义 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36年(一说1937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今湖州)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足器和平底器较多,常见有簋、鬶、豆、盆、盘、罐、碗、壶等,器表有时施以种种刻划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有石、骨、木等制作的。石制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有段石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与丝、麻织品。据研究,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良渚文化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1934年,1936年,分别在浙江吴兴钱山漾、和浙江杭州市余杭县良渚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1957年,对其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时,发现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陶器的自身的特点,1959年,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命名为“良渚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其分布地区为: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清浦县福泉山等地。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陶器壁比较薄,表面为素面且磨光的较多,少数有精细的刻花纹和镂孔。形态以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陶器形状有鱼鳍形,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玉器有琮、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石器有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阶形有段锛等,磨制的很精致。良渚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作物为粳稻和籼稻;手工业很发达,有玉器制作业、制陶业、纺织业、竹器编织业,并发现有舟楫交通工具,说明水上运输业的发达。钱山漾发现了三座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吴县澄湖还发现了一批土井,井底有陶器、石斧多件,昆山太史淀的水井还有木构井圈。说明良渚文化的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良渚文化的墓葬,有小墓、大墓之分。小墓随葬物有少量的质量差的陶器,或猪下颚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大墓的墓坑规模大,随葬物多而且质量高,随葬物大量使用玉器的现象很突出,如寺礅三号墓随葬的玉琮、玉璧多达五十七件,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玉敛葬”,是良渚文化的特殊现象。张陵山遗址的墓葬中,还发现墓主人脚下有三个人头骨,有人认为此三人头骨的身份应是奴隶;随葬的玉琮上有的刻有数组象征威武的兽面纹饰。可知良渚文化时期,贫富差别明显存在,氏族公社已走上解体的道路。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