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般若学 |
释义 | 般若学汉魏时期与禅学并行的佛学派别之一。支谶、支谦为最早代表人物,以研究“般若”义理为宗旨,故名。宣传“一切法空”,不仅“色”(类似物质世界)为虚幻,而且“心”(类似精神世界)亦非有。随着“般若”类经的传入,在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影响下,始成为一代风气,逐渐成为佛学思想的主流。此派学风侧重义解,流行于南方,而与北方禅学有别,史称南义北禅。两晋时,般若学分为“六家七宗”。 般若学中国佛教派别。魏晋时期与禅学并行的佛学两大派别之一。偏重义理研究,主要流行于南方。从东汉末年支谶译出《道行般若经》开始,般若类经被大量介绍过来。此类经把整个世界分成“色”和“心”两部分,“色”在一定意义上指物质世界,“心”则指精神世界。认为“色”是虚幻不实的;“心”亦无有实体,两者自性都是“空”。《道行般若经》:“幻与色无异也,色是幻,幻是色。”其学说和当时盛行的玄学合流,形成一代学风。至后秦鸠摩罗什系统地传译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学说之前,在阐发般若思想方面,即因种种解释不同而形成“六家七宗”,后因罗什的介绍及僧肇的发挥而达到高潮。一般把这种对“般若”义理的研究称之为“般若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基础理论,并影响于隋唐有关宗派。其中如“三论宗”就直接沿袭了它的传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