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自然之道 |
释义 | 自然之道明清之际朱之瑜提出的命题。他反对理学家“道在器先”的玄虚之“道”,提出“道无空名”,“道”是明明白白、平平常常的“现前道理”(《答安东守约书》)。认为“道”既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人事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自然之道”主要体现在治理社会的“习行实践”中,“圣贤要道,止在彝伦日用,彼厌平淡而务空虚玄远者,下者心至颠蹶,上者亦终身沦丧已尔,究竟必无所益”(《朱舜水集》卷十九)因此“圣贤之学,行之而必至,为之则必成”(《朱舜水集》卷七)。认为“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朱舜水集》卷十九),这种“实功”、“实用”就体现在“日用”、“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一切皆出于自然,而毫无勉强”(《勿斋记》),即“道之至极者不在于生知安行,而偏在于学知利行”(同上)。他极力驳斥那些“虚张架势,空驰高远”的道学家们的空谈,指出“自然之道”,也就是“在于近里看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处纯弄虚脾,捕风捉影”(《与奥村庸礼书》)。他提倡“实理实学”、“学贵有用”、“学贵实行”,认为:“兼致知力行方是学,方是习。若空空去学,学个甚底,习又习个甚底,慎思明辨即是此中事。”(《答野节问》)从哲学上反对脱离实际“捕风捉影”的学问,坚持“实理实学”、“彝伦日用”的“有实功、有实用”、“一切皆出于自然”的道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