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胡瑗 |
释义 | ![]() ![]() 胡瑗(993—1059)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今陕西省子长县西北),学者称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和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主教苏、湖二州二十余年,从学者众,程颐亦出其门下。讲“明体达用之学”,“体”是封建道德的准则,“用”即是准则的应用,注重封建道德的体用结合。对性与命的关系则认为:“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论语说》)开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尤重“洒扫应对进退”的古礼,对程朱学派讲求古礼有直接影响。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同上)。还主张分科施教,“甄别人物,故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使之以类群居讲习”(《宋元学案·安定学案》附录)。讲学分经义、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当时有明令以其教授方法为太学法。有《论语说》、《洪范口义》、《周易口义》(已佚)。 胡瑗 993—1059北宋学者、教育家,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以经术教授吴中。景祐初,朝庭更定雅乐,经范仲淹推荐,白衣对于崇政殿,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共同校订钟律。授试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辟他为丹州推官。又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教学有法,从学者颇众。庆历中建太学,曾去湖州取其教学法为太学法。皇祐中,更铸太常钟磬,召还典作乐事,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所典乐成,迁大理寺丞。嘉祐初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主持太学。后因疾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其学强调“明体达用”,注重封建道德的体用结合。反对功利,强调义理。尤重“洒扫应对进退”的古礼,影响后世理学家拘泥于礼节。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作用,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论语学》)主张分科而教:“与石介、孙复并称为“宋初三先生”。著有《论语说》、《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等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