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考功郎中
释义
考功郎中官名。三国魏置尚书考功郎,为考功曹之长。其资浅者为郎中,资深者可转侍郎,皆称郎。晋、南朝不置。北魏复置,太和十七年(493)定秩五品上,二十三年改六品。北齐沿置,为吏部考功曹长官。隋文帝改置考功侍郎,炀帝改郎。唐武德三年(620),复为郎中,置一人,从五品上,掌京官考课,初兼贡举,太宗之后职归员外郎。高宗时,随曹改称司绩大夫。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定为从六品,始实领考功之职,掌迁叙、磨勘、资任、考课及名谥、碑碣等事。元惠宗至元三年(1373),曾置一人。明考功清吏司置一人,正五品。清沿置,满三人、汉一人,初为正三品,后或正五品、正四品。康熙九年(1670)定制为正五品。

考功郎中 

官名。唐代尚书省所辖吏部,下置四司,各以郎中主其政。考功郎中一人,从五品上;考功员外郎一人佐之。总掌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并详加簿录。某官死时,则将其功过、行状付诸史官,或谥其号、或铭于碑,会百官议其内容后,传报其家。其考课的方法及过程是,各官署的主官,每年对其所属官员考较一次。计其功、过、善、恶,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集合全署官、吏、员、杂,宣读所有被考课者的考课结果,录于文簿,呈于吏部,以为升陟、转迁、留用、罢黜、惩罚治罪之根据。对流内(九品以上者)之官,以“四善”考其功。《新唐书·百官志》:“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四项善状之外,仍有二十七最(最优秀者)之比较(参见“考功二十七最”)。将四善、二十七最相综合,考得流内品官之优差等次,仍以上上……下下九等相计,如一最四善者为上上、一最三善者为上中、一最二善者为上下、……背公向私,职务废阙者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者为下下等。考课后将其结果汇集于尚书省,宣读之后上奏皇帝。三品以上大臣及都督、刺史、县令等外官则以殊功异行、户口赋役增减、盗贼多少等上报。每年从京官中选出德望高者二人,门下省给事中(正五品上)、中书省舍人(正五品上)各一人,与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组成“监中(京都)外(地方)官考使”团。考功郎中掌判京官考课,员外郎掌判地方官考课。“考簿”为朱书。咸通十四年(873)改为墨书。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8: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