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老庄学派先秦道家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故名。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创立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自然天道观念,主张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性质以治国、驭民、固位、保身。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倡导“无为”目的在于“无不为”。庄子继承发展老子的自然天道观念,司马迁谓“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以齐万物为宗旨。要求“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篇》)。二者实有区别,故西汉初期一般不以老、庄并提。西汉末始有学者兼治老庄之学。《汉书·叙传》:“嗣(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颜师古注:“老,老子也。严,庄周也。”《后汉书·马融传》亦有“老庄”连用之句。魏晋时期,多数玄学家认为名教(儒教之伦理纲常)出于自然,以道家思想糅合儒家经义,更着重于老、庄共同之处,视老庄为同一学派。 老庄学派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主的道家学派。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天下》盛赞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以“道”为根本,要求虚静应物。然庄子则更强调自然变化之无常和万物的相对性,要求齐物我,忘生死,“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老、庄并提,始于汉代。《史记》以老、庄同传。《后汉书·马融传》:“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资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魏晋时期的“玄谈”,多以庄配老,以老庄为宗。玄学家们提倡“名教出于自然”,采用儒、道互补的方式,论证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为儒家伦理纲常寻找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