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罗王之辩 |
释义 | 罗王之辩明罗钦顺与王守仁围绕《大学古本》和《朱子晚年定论》展开的论辩。明正德十五年(1520)在江西以书信往来形式进行。论辩的焦点是对格物、正心等的理解。两人曾于南京任职,观点早有分歧。明正德十三年,王守仁的学生薛侃、欧阳德等把王守仁的《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刊刻,随即编入《传习录》中行世,并寄赠罗钦顺。罗钦顺不同意王守仁的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以及对朱熹《大学》分章补传目之为“支离”等论断,指出“局于内部而遗其外,禅学是已”。又指出,在朱熹论学书尺三数十卷之内,王只摘录三十余条所谓为学主向内者,为晚年定论,其中答何叔京书四通“时朱子年方四十有六”岂能是晚年定论?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申辩说:学无内外。《大学》“本无脱落”。又阐述其格正诚致说:“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故学无“彼此内外之分”。对所摘录《朱子晚年定论》之时间,承认“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出于本心,“盖不忍牴牾朱子者”。王守仁在为自己辩解中,还提出了不盲目崇拜权威,主张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观点:“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道损于己也。”罗钦顺于明嘉靖七年(1528)冬再次寄书王守仁,继续与其论辩格物问题,然王守仁于是年十一月病逝,未及作答。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